国庆节很闹猛的“丝路之绸”大展 7天里来了6万人次
洛阳博物馆藏的三彩骆驼。
“一早,西湖美术馆。”
昨天,是国庆长假最后一天,早上8点半,中国丝绸博物馆馆长赵丰就发了条朋友圈,贴了几张细雨中去美术馆上班的照片。
“丝路之绸:起源、传播与交流”大展,因为丝博馆正在改扩建的缘故,如今正借地西湖美术馆展出。
开展前,小记曾经为大家探班过各个国宝的故事(详见本报9月2日B8版),而国庆7天,博物馆又特别推出了专家讲解,一人值班一天,上午10点和下午2点,为观众讲解两次。昨天最后一天,轮到赵丰当讲解员。
“这个展览还是有点专业的,但没想到来了很多懂行的观众。”赵丰一天值班下来,被各种专业的问题包围,有点意外。
馆里的工作人员说,7天里,有近6万人次来看了这个展览,有学艺术的,还有很多学服装的。
展览到10月15号就要结束了,在这最后一周时间里,大家可以去看看。
140件(组)文物里,除了那些漂亮的织锦纹样,其实还有一些看似和丝绸没关系但其实很重要的宝贝,这次,小记请来假期值班的专家讲解员,给大家推荐一下。
汉代的西北渔网
和现在渔民织法一样
昨天值班,赵丰发现很多人对一张渔网感兴趣,其实,第一次看到时,他也吓了一跳。这是一张用丝线织成的汉代渔网,他以前从来没见过,也没想到丝绸还可以跟捕鱼搭界,因为实在有点奢侈啊。
后来,专家把渔网“动手术”之后,才发现当时人们用丝线编织的结,和现在舟山海岛渔民用的其中一种方法,居然一样。都是好多股丝线并起来,很牢固,不容易破。
“我们可以联想一下,在干燥的西北,人们是怎么捕鱼的。汉代时,皇帝叫士兵们守城,他们便自己种粮、捕鱼,这完全有可能就是汉代士兵自己做的。”赵丰说。
展览里,漂亮的织锦纹样,总是很吸引人,丝博馆馆长助理张毅,却希望大家除了好看的“布料”外,多多注意展览中不怎么好看,但很萌的小动物——骆驼。
当然不是真骆驼啦,此乃骆驼俑。这次展出的几件骆驼俑,分别来自西安和洛阳。
大家都知道,北朝以后,随着丝路商贸的日渐繁盛,中外商队频繁往来于这条路上,其中,马、驴、骡、牛就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作为丝路上最能背货,还能穿越茫茫沙漠戈壁的动物,骆驼成了象征符号。
但是,这么多年来,你们都了解骆驼吗?
来源:钱江晚报 作者:记者 马黎 编辑:郑海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