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年来“梦”缠绵
由英国利兹大学和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生编排的一部舞台作品《仲夏夜梦南柯》——将莎士比亚的《仲夏夜之梦》和汤显祖的《南柯记》合二而一。7月27日,这场中西合璧的戏剧在利兹大学首演。此时,距离知名戏剧家、文学家汤显祖逝世400周年的7月29日仅剩两天。
作为与莎士比亚齐名,并同年逝世的戏剧大师,汤显祖留下了卷帙浩繁的诗文和代表中国戏曲创作高峰的《牡丹亭》等“临川四梦”。400年过去,汤显祖文化从未谢幕!
家传户诵有“汤粉”
“远色入江湖,烟波古临川。”出生于江西抚州临川的汤显祖青年时代便“词赋既成,名满天下”,被人们誉为“时文大家”。他一生留下2000多首诗词和500余篇文章。
今年70岁的汤学专家龚重谟说,明清时期,戏剧是主要的娱乐方式,是人们的心灵家园,士大夫阶层都把写剧本当作一种雅兴。汤显祖是当时的流行作家。
1598年,年近半百的汤显祖历经仕途坎坷,弃官而归,铸成《牡丹亭》。之后,《紫钗记》、《邯郸记》、《南柯记》相继问世,合称“临川四梦”。
“临川四梦”一问世,轰动明末剧坛。时人沈德符的《顾曲杂言》即指出:“《牡丹亭》一出,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
不少痴男怨女为之伤心泪下,成为最早一批“汤粉”。“冷雨幽窗不可听,挑灯夜读《牡丹亭》。人间自有痴于我,岂独伤心是小青。”一名叫冯小青的女子读《牡丹亭》感伤而亡作绝命诗。
“‘四梦’高扬‘天地之性人为贵’,这种‘贵生’理念体现了个性解放和时代精神,是其风靡当时曲坛且至今历久不衰的生命力所在。”研究汤显祖30多年的福建闽江学院中文系教授邹自振说。
因梦传承,“汤文化”穿越前行
“起衰八代有文章,海内争推玉茗堂。”朝代更替,但“汤文化”仍穿越前行,在戏剧舞台上继承发扬。
在文学创作的舞台上,汤显祖“因情成梦、因梦成戏”的戏剧观对后世创作影响巨大。邹自振说:“上承‘西厢’,下启‘红楼’,‘临川四梦’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传统中一座巍巍高峰。”
汤显祖之后,晚明清初的戏曲创作中出现了一股竞写梦境的热潮。其中翘楚洪昇的《长生殿》与《牡丹亭》在塑造的人物形象和表现思想倾向等方面有惊人相似。汤显祖作品也给予曹雪芹的创作以深刻启示,《红楼梦》里多次提到“临川四梦”,用《牡丹亭》之“游园惊梦”唤醒林黛玉的青春觉醒。
汤显祖生活的明代后期,戏曲艺术繁荣,弋阳、余姚、海盐、昆山等戏曲声腔竞芳斗艳。进入清代,昆腔风靡全国。
清代雍正年间的戏曲家蔡应龙写道:“夫《还魂》与《邯郸》之脍炙人口,所谓九州之大,六合之广,虽三尺稚子,无不憬然。”民国初期,南北昆班此起彼落,《牡丹亭》是每班必演的骨子老戏。
活跃于各地的乱弹、徽戏等戏曲和鼓角、西调等曲艺都改编、演出了“临川四梦”。
龚重谟说:“‘临川四梦’历经朝代更替,但数百年来,在各地的文化碰撞中,不断地搭乘着不同的文化和艺术载体,在传承与创新中发展。”
走向更广阔的国际舞台
17世纪,“临川四梦”尤其是《牡丹亭》已进入国际视野。据记载,日本御文库1646年就收藏了明刊本《牡丹亭记》六本,“临川四梦”在1735年和1779年几度传入日本。20世纪初,日本多位翻译家将《牡丹亭还魂记》翻译出版。
龚重谟说:“1916年后,日、德、法、俄、英等国汉学家就《牡丹亭》翻译成本国的文字进行传播。京剧艺术表演大师梅兰芳,上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应邀到日本、美国、苏联等演出《牡丹亭》,获得了极大反响。”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临川四梦”依然活跃于新型的昆曲剧团舞台。
近几十年来,作为国家软实力的符号,国人文化自信意识明显增强,汤显祖戏剧走向了更广阔的国际舞台。
中国戏曲学会汤显祖研究分会副会长邹元江说:“汤显祖一直是国际话题,目前世界上有十几台不同的《牡丹亭》演出本。”歌剧《牡丹亭》于1998年起在维也纳、巴黎、罗马、伦敦、旧金山上演,引起观众极大兴趣;2004年,由旅美华裔著名作家白先勇改编的《牡丹亭》演出本,在国内及欧美巡演,引起轰动。
汤显祖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百位世界文化名人”之一。邹元江说:“汤显祖是国外想了解中国文化愿望中的标志性人物。今年汤显祖在世界的热度将会更热。”邹元江今年已在英国多所大学巡回演讲,向英国师生讲解汤显祖及其作品。
今年以来,江西抚州市与英国合作,举办了系列活动,共同纪念汤显祖和莎士比亚逝世400周年。苏州昆剧院、浙江昆剧团等将于8月携汤显祖戏剧赴英国演出。
“‘临川四梦’将超越时空与不同文化,走向世界,展示永不熄灭的艺术风采。”邹自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