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法”“网”融合正当时

16.01.2015  17:46

  未来网络立法的着力点至少有三:一是进一步明确网络服务提供者、网络服务使用者、监管者和监督者的权利和义务;二是进一步解决网络空间执法中的现实问题,比如管辖权、证据的保存获取;三是进一步明确立法原则是科学和有效地规范网络空间秩序,避免多余的立法。

  上海外滩踩踏、太原公安局长道歉、哈尔滨仓库大火……2015年来的这些事,都在互联网上一一呈现。

  然而,享受网络便利之余,我们又充满彷徨和迷茫。2014年的很多经历让我们知晓,资讯中可能掩藏着“诈弹”,新闻发布者可能是谣言制造者,哪怕是一个简单的点击和转发,也可能涉及版权之争。

  问题如何破解?“法”“网”融合正当时。同样是在2014年,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正式成立;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对网络空间法治化作出明确部署;中央网信办等部门开展多次专项行动,净化网络环境……在互联网时代里,中国始终高举法治大旗。

  开弓没有回头箭。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背景下,未来的网络法治化还会有哪些精彩?你我共同期待。

  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安全立法始终是重头戏

  当“棱镜门”事件在我们的视听中突然来袭时,全世界都对“信息主权”引起了注意。当我国政务网站屡遭黑客攻击时,国家相关部门认识到,网络已然成为海、陆、空、天之后的第五主权领域。

  “安全!安全!”国际国内、社会各界都在呼吁,而实践证明,破解安全问题的关键钥匙就是法治。去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上明确指出,要抓紧制定立法规划,完善互联网信息内容管理、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保护等法律法规,依法治理网络空间,维护公民合法权益。

  “事实上,我国网络信息安全立法起步较早,1994年国务院就发布了《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据中国社科院法学所研究员周汉华介绍,但是近些年来,随着网络安全形势的日益复杂,我国现行网络安全立法明显不足。目前,除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加强网络信息保护的决定》和几部行政法规,其他多是部门规章、规范性文件,法律效力明显不足。

  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公民个人的信息安全同样无从谈起,因此在互联网时代里,建立健全网络安全的法治保障体系始终是一项重要任务。对此,在去年11月的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中央网信办政策法规局局长刘正荣就透露,如何更好地保障网络安全是下一阶段网络立法的重点,国家相关部门正在抓紧制定网络安全法。

  进一步加强依法治网,移动互联时代下的APP管理值得期待

  网络终究是服务于现实社会的。如今,从尚未出生前的医院建档,到与世长辞后的户籍注销,再到生活中的衣食住行,越来越多的事项都在互联网上操作完成。

  相对应的,过去的2014年,我国立法机关在诸多法律法规的修改审议中,充分融入了互联网思维。比如修改后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明确规定,经营者采用网络销售商品,消费者有权自收到商品之日起七日内退货,且无需说明理由。新年伊始,国家工商总局就公布了《网络商品和服务集中促销活动管理暂行规定(征求意见稿)》,公开向社会征求意见。

  显而易见,伴随着网络与百姓生活关系的日益密切,网络与法律的深度融合势在必行。对此,刘正荣在去年的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就介绍说,“未来网络立法的着力点至少有三个:一是要进一步明确网络服务提供者、网络服务使用者、监管者和监督者的权利和义务;二是要进一步解决网络空间执法中的现实问题,比如管辖权、证据的保存获取;三是要进一步明确立法原则是科学和有效地规范网络空间秩序,避免不必要的立法。”

  刘正荣还透露,“目前,国家相关部门正在抓紧起草和调研电子商务法,网络空间未成年人保护的条例制定也已经取得了重要进展……”

  2014年,我们还注意到“低头族”的问世、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紧接着,移动智能应用的开发与升级应接不暇,APP深受广大网民的喜爱。据统计,2014年,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平均每天启动APP的时长达116分钟,接近2小时。

  那么,问题来了,APP要不要管理?国家网信办主任鲁炜曾多次强调,“要进一步加强依法治网、依法办网、依法管网、依法上网。我国将出台APP管理办法,加强移动智能应用的管理”。

  为什么要管理?国家信息技术安全研究中心总工程师李京春也指出,移动智能应用开发是一个新领域,行业对移动智能安全风险认识不足,技术上也没有将信息安全列入软件全生命周期。“这都容易导致移动应用存在漏洞或者留有后门,恶意应用一旦侵入,就会给用户造成损失。”

  如何管理?APP管理办法尚未问世,具体有哪些规定,让我们拭目以待。

  新媒体大发展,网络采访权正在破题,版权之争仍悬而未决

  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网络的特点在于“破旧立新”。近年来,在这个“人人都有麦克风”的世界里,门户网站正在不断做大做强,以微博、微信公号等为平台的“自媒体”也开始崭露头角,如果要问相比于传统媒体,新媒体还有什么劣势和不足?恐怕采访权是最大的困扰。

  可正当此时,去年10月,国家网信办和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联合下发《关于在新闻网站核发新闻记者证的通知》,要求在全国新闻网站正式推行记者证制度。而根据《通知》,我国逾200家一类资质新闻网站采编人员,从2015年初开始正式纳入统一管理,分批获得新闻记者证。

  “网络媒体人身份的确认,是适应传媒格局变化的与时俱进。”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范以锦指出,但是,由于“消息源”的扩大化,新闻的准确、客观就更需要有严格的法治保障了,特别是要源头遏制不良违法和有害信息的传播。

  于是,一边是发展,一边是规范,中央网信办及时发布
“微信十条”,以此依法惩治涉恐、涉黄等不良违法和有害信息,让网络环境更加清朗。

  “我们还在做一项工作,就是修订2005年发布的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修订的办法里,我们会充分考虑移动互联网及相关服务的发展,充分考虑国家新闻信息服务市场发生的新变化。目前这个修订工作基本完成,下一步也会在更大的范围征询意见。”刘正荣在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说。

  此外,在过去的一年里,还有一个被炒得沸沸扬扬但悬而未决的事情——网络版权。去年6月,《广州日报》起诉“今日头条”打响了反对“剽窃者”的第一枪,两天后
,《新京报》发表社论认为“今日头条”的行为侵权;随后搜狐起诉“今日头条”,索赔1100万元……“今日头条”陷入了网络版权之争。

  对此,国家版权局表示已受理相关投诉,并对“今日头条”网进行立案调查。尽管调查结果尚不得知,但是,很多媒体从业人员都表示,从历史上看,版权问题曾经是很多传统媒体的阿喀琉斯之踵,而通过这次“今日头条”事件,如果能让长期缺失的法制归位,让人们的版权意识有所增强,那么对整个中国互联网的版权进步也是个巨大推动。

              来源:《 人民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