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家书》再现家国情怀 100封家书有浙江记忆

16.08.2015  13:26

  “国家亡了我们就做人家的奴隶了,抗战救国争取胜利,不是少数所能负得起的。我之参加革命工作也希望你们放大眼光与胸怀,给予无限的同情与原谅吧。”1938年2月11日,青年符克在家书第四次向爸爸和哥哥“请罪”,彼时他正四处奔走,组织成立华侨救国会,也向往着“鬼子赶出国土后,共叙天伦之乐”。未曾料不久后,年仅25岁的他为国捐躯。近日,这些记录着英雄抗战心路历程的家书得以向公众展示——由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中国人民大学博物馆收藏整理,人大出版社出版的《抗战家书——我们先辈的抗战记忆》,再现了烽火岁月普通民众“位卑未敢忘忧国”的家国情怀。

  不如先来翻阅这些决绝且深情的内心独白——“国家到了如此地步,除我等为其死,毫无其他办法。更相信只要我等能本此决心,我们的国家及我五千年历史之民族,决不致亡于区区三岛倭奴之手。为国家民族死之决心,海不清,石不烂,决不半点改变,愿与诸弟共勉之。——张自忠致战友”;“在闲游与独坐中,有时总仿佛有你及北北与我在一块玩着、谈着,特别是北北非常调皮,一时在地下、一时爬到妈妈怀里,又由妈妈怀里转到爸爸怀里来闹个不休,真是快乐。可惜三个人分在三处,假如在一块的话,真痛快极了。——左权致妻子刘志兰”;“这是个大时代,你要踏上民族解放战争的最前线,我当然要助成你的志愿,决不能因为‘舐犊之爱’而掩没了我们的民族意识。别矣,真儿!——华侨王雨亭致儿子王唯真”……

  全书收录了左权、吉鸿昌、张自忠、戴安澜、蔡炳炎、谢晋元等抗战先辈近100封家书及其背后的故事,图文并茂,鲜活生动地展现了中国人民的抗战心灵史。其中既有热血男儿从沙场写给亲人的绝笔,也有严父慈母对子女的叮咛;既有兄弟之间的同心同德,亦有恋人之间的款款深情;既有战场的硝烟炮火,也有乱世的颠沛流离……国破家亡,民心凝聚,全民抗争,精神屹立,最终取得胜利。穿越历史硝烟,重读这一封封感人肺腑的抗战家书,足以令人动容。

  在这些家书中,浙江人的记忆亦令人动容。全面抗战开始后,上虞横塘乡刘宗歆时任衢县临时防疫处隔离医院医务主任,彼时日军对我省手无寸铁的百姓实施细菌战,刘宗歆在写给妻子(舍子)陈娟的信中说:“我在义乌诊治鼠疫已得五十多人,半死半活(发病后一天半内服药者多治愈,二天后服药者多死亡),疫势未减,很忙,短时间不能走开……”半年后,他不幸染上鼠疫离世。2013 年,他的后人将这批珍贵的家书捐赠给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在第三次长沙会战的战场上,1941年12月下旬,浙江人褚定侯正率全排官兵奉命坚守浏阳河北岸,他提笔给大哥写下一封长达六页的家书,信中写道“古云:‘古来征战几人回’,并请告双亲勿悲,生死有命,富贵在天,然弟一切自知自爱,务祈兄勿念。”表现了一位军人忠于国家和民族的崇高气节,读来令人荡气回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