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贵州石阡的“无邪剧变”:10年前邪教猖獗

10.11.2015  11:15

  10年前邪教组织活动猖獗

  10年后邪教如过街老鼠

  探访贵州石阡如何实现“无邪剧变”

  石阡县,是贵州省铜仁市西南部的一个山区少数民族聚居县。2005年以前,当地部分村民因受裹胁诱导成为“门徒会”邪教组织信徒,信奉“一觉醒来米缸自动填满”“生病不用吃药”“种地不用化肥,不施农药”……

  此后,石阡开始在全县开展“无邪乡镇”创建,着力“打”“防”“教”“帮”“扶”“转”六项措施。通过治贫与治愚、精准扶贫与无邪创建相结合寻求破题之道。多年后,石阡形成了“四防三帮两扶一改好”的工作模式,成为远近闻名的“无邪县”,非但再无新增邪教人员,就连当初那些误入歧途者,也已走上自力更生、勤劳致富的发展正途。

  那么,引发石阡“无邪剧变”的秘诀究竟是什么?带着这个问题,《法制日报》记者来到石阡试图探寻答案。

  信奉邪教踏上不归路

  “对不起爸妈,对不起妻子孩子,那3年时间真是荒废了。”回想起漂泊广东的那段日子,黄世启仍然懊恼不已。

  2002年,30岁的黄世启与其他同龄人一样,有了妻子和刚满周岁的孩子。按理说,靠着自家一亩三分地,黄世启可以过上不错的小日子。可就在那年快过春节的时候,一句“只要加入‘门徒会’,不用下地干活,第二天米缸就能填满”的宣传口号,在街头巷尾悄然流传。

  黄世启心想,不费力就有收成,何乐而不为,于是报了名。第二天,米缸确实有了米。此后数天,米缸天天有新米增加,这可乐坏了黄世启。而后,当“门徒会”成员说要离开村子时,他舍下妻儿老小,带上家里仅有的3000元钱,跟着一行人来到广东。

  “我是后来才知道,那些米是‘门徒会’成员趁天黑,偷偷倒进我家米缸的,目的就是让我相信世界上确实有不劳而获的事情。”黄世启回忆说,“到了广东,我的钱很快就被‘领头’拿走了,说是会费。再后来,我就跟着他们到处走,游说拉拢其他人‘入会’。”黄世启这一走就是整三年,留下年迈双亲、孤儿寡母苦不堪言。

  这样的事例,仅是“门徒会”祸殃乡民的一个缩影。在当年被“门徒会”蛊惑的人当中,甚至有人险些搭上性命。

  49岁的村民张某患了肺炎,听信“门徒会”妖言,“不打针不吃药就能康复痊愈”。后来,张某被家人强行送到医院时,已错过最佳治疗时间,后经过精心治疗调理才勉强挽回性命,但还是留下了病根。

  在当年的石阡县,“门徒会”邪教组织渗透活动之猖獗令人震惊。据统计,2005年以前,石阡县有“门徒会”窝点62个,“门徒会”邪教组织在当地有骨干46人,裹胁当地群众1400余人,上到70岁高龄的古稀老人,下至10来岁的小学生,因信奉邪教而引发的悲剧不胜枚举。

  祛邪正风社会齐参与

  事情发生转机是在2005年。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2005年6月初,石阡县集中查获“门徒会”参与人员上千人,其中被判刑1人、治安处罚100余人,更多的是批评教育处理。

  “邪教的蛊惑诱导和传播蔓延,已经严重危害到老百姓的生产生活甚至生命财产安全,必须及时铲除,防止危害进一步扩大。当然,在处理邪教问题方式上,我们并没有简单地‘一打了之’,而是‘打防宣’结合、‘帮扶转’并举,注重社会各方共同参与,形成横向成面、纵向到底的总体防控体系。”石阡县委常委、政法委书记丁和平对《法制日报》记者说。

  石阡县“无邪教创建”活动得到中央和贵州省有关部门的充分肯定,被授予“无邪教创建先进单位”。在2009年,贵州全省推进“无邪教创建”时,石阡县已针对实际情况,率先开启了有针对性的“四防”“三帮”工作模式,为贵州全省乃至全国提供了成功范例。

  “四防”即警示宣传防麻痹、守好家人防裹胁、全民参与防渗透、明确责任防反弹。针对邪教组织人员主要分布在农村边远地区的实际情况,石阡县将反邪防邪工作重点放在基层、放在农村。石阡县在县委党校建立反邪教警示教育基地,把反邪教警示教育纳入干部教育必修课,强化县乡村干部走到哪里,防邪教育就宣传到哪里。针对“门徒会”邪教人员均系被裹胁的判定,将家庭作为反邪教第一防线,建立了以家庭明理人为主体的看护责任制、德高望重寨佬为主体的寨邻亲朋感化机制、以乡镇和村支两委为主体的管护工作机制。石阡县汤山镇金庄村把问动向、问健康、问生产和管行动、管教育、管转化、管帮扶的“三问四管”机制纳入日常工作新常态,营造了反邪防邪干部带头、人人有责的良好氛围。

  针对农村边远山区易被“门徒会”邪教渗透的实际,石阡县利用县、乡、村信息网络,建立起联防、联控、联打工作机制和预警机制。通过强化包保责任,实行“主要领导包片、分管领导包村、具体负责人包组”,全面落实宣传、教育、管控和帮扶措施,每季度对原在册邪教人员和流进可疑人员进行逐一清理核实,逐人建好帮教档案,切实防止涉邪活动反弹。

  “三帮”即党员干部帮思想、政法干部帮法治、社会各界帮文化。党员干部利用干群连心室和反邪教工作站两个平台,深入走访涉邪人员,掌握其思想动态,了解其思想症结,积极宣传强农惠农政策。政法干部结合“送法下乡”“法律六进村”“农村法律明白人培养工程”等活动,进驻干群连心室,广泛开展邪教人员法治教育,强化与涉邪人员面对面沟通、零距离交谈等,有效预防涉邪人员家庭因民间纠纷、社会矛盾产生对抗情绪或重新涉入邪教组织。坚持开展“文化活动进乡村”系列活动,提高农村群众精神生活内涵,让涉邪人员、涉邪家庭在优秀文化的熏陶下回归社会。

  石固乡欄桥村的杨逢春,2005年因病加入“门徒会”邪教组织,整天“祷告”、宣传“生命粮”,死缠烂打拉家人、怂亲朋,遭到亲朋邻里“白眼”后,曾一度与家庭决裂。2008年起,乡、村两级帮教组织对杨逢春开展为期3年的“点对点”精准帮扶。终于,杨逢春彻底转化,还学会了烤烟种植技术,成为当地烤烟种植技术能手,带动周边22户流转土地种植烤烟,现年收入10万余元。

  “信邪教,就等于过去吃鸦片烟。”杨逢春用自己的亲身经历一语道破邪教之害。

  标本兼治精准扶贫路

  在采访期间,记者还了解到,与“四防”、“三帮”同期制定出台的政策还有“两扶”、“一改好”。

  铜仁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公安局局长张涛说:“如果说‘四防’、‘三帮’是针对社会层面对邪教组织的打防控,解决的是‘治标’问题,那么‘两扶’、‘一改好’就是在党委政府的引领下,帮助村民通过勤劳致富、步入发展正途,解决的正是‘治本’的问题。”

  据介绍,所谓“两扶”即传授技术以扶“智”、整合资金以扶“贫”。当地每年组织一支科技扶贫工作队,进村驻寨开展各种技能技术培训和技术上门服务,把输送政策信息作为治贫治愚的重要内容,把加强科学普及、掌握技术技能作为致富奔小康的本领。同时针对因贫、因病信奉邪教的在册人员和涉邪家庭,县、乡两级党委政府全面落实精准扶贫措施,采取争取项目、拼盘资金、民政救助等方式,对涉邪人员实行点对点扶贫,切实解决涉邪家庭成员无条件看病、涉邪改好人员无创业资金等实际问题。

  原涉邪人员马永春,“大门不出二门不迈”整整“蜷缩”家中两年,因信邪教无心搞生产而造成家中一贫如洗。在当地村干部“一对一”的教育帮扶下,马永春不仅与邪教决裂,还学习了种茶技术。现如今,马永春已成为远近闻名的“种茶大王”,年收入达30余万元。

  据统计,仅2010年以来,石阡县共扶持涉邪特困户、低保户173户;为涉邪改好人员争取种、养殖项目36个,投入扶贫资金100余万元;投入涉邪家庭大病救助19户30余万元,危房改造57户80余万元,民政二次医疗报销32户50余万元。在石阡县,仅党员干部开展的涉邪人员一对一帮扶、点对点精准扶贫、“结穷亲”等帮扶活动,就捐助资金10余万元,有效防止了因贫、因病导致涉邪人员反弹,实现了“帮扶一人、转化一人、脱贫一户”的目标。

  石阡县通过10年持续开展“无邪教创建”工作,全县涉邪人员全部改好,连续5年无新增人员、无反弹个例、无渗透落地。233户涉邪贫困户走上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之路,27名涉邪人员通过勤劳致富成为了县乡村不同层面、不同领域的致富带头人。

  “防范处理邪教工作事关党的执政基础,事关社会政治稳定,事关群众根本利益。石阡县委、县政府始终把无邪教创建工作当作硬任务来抓,始终坚持与时俱进,摆在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开展工作,自觉地把无邪教创建工作纳入实施精准扶贫与全面同步小康结合起来,确保了社会政治稳定,真正为守底线、走新路、奔小康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铜仁市委常委、石阡县委书记皮贵怀说。

  近日,贵州省委防范和处理邪教问题领导小组办公室在石阡县召开全省“百县千乡万村无邪教创建示范工程”现场推进会,回顾总结全省开展“无邪教创建”工作的经验做法和取得的成绩,并对石阡“无邪教创建”经验在贵州全省进行推广。

  “石阡用10年的时间,走出了邪教危害的阴影,如今在党委政府及各方的关心支持下,逐步走上勤劳致富的发展正途,可以说,已经初步探索形成了一套以‘治愚反邪’为抓手,‘精准式扶贫’引领发展的新模式。”贵州省委政法委副书记王伟说。

  (文中涉邪人员均为化名)

  -记者手记

  邪教是践踏人权、危害社会、破坏法制、祸国殃民的一大毒瘤。邪教滋生蔓延,除了其用尽欺骗、笼络、胁迫之卑劣手段进行裹胁外,一些地方特别是边远农村经济发展滞后、精神文化贫乏也为邪教的渗透传播提供了可乘之机。因此,邪教问题的治理,绝非打、防、管、控单一之举所能奏效,必须从经济发展、扶贫开发、文化传输、精神武装等多方面入手,找准症结,精准发力。

  或许,石阡县将“无邪创建”与精准扶贫有机结合,并最终实现引领百姓勤劳致富、共奔小康的发展新路,正是对“精准”二字最好的诠释。(记者王家梁本报通讯员杨胜卫潘必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