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游县大力推进农村文化礼堂建设
根据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统一部署,龙游县文广新局充分发挥组织引导作用,坚持以群众为主体,立足当地自然人文资源和地方特色文化,引导群众自编自演文艺节目,大力推进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真正把农村文化礼堂建设成为农村文化活动阵地、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和农民群众的精神家园。
一、 坚持草根主角,拉起一支队伍
充分发掘“草根”力量,激发“草根”热情,发挥“草根”作用,以草根为主角,建立了一支本土、责任心强、业务精、热情高的农村文化队伍。
一是建立管理员队伍。每村的村两委有1位班子成员分管文化礼堂工作,确定1—2名专(兼)职管理人员,并适当落实工资报酬。通过举办农村文化管理员培训,学习团队建设、活动策划、品牌打造等文化礼堂建设运行知识,打造了一支懂文化、会管理、愿奉献,热心公益的农村文化礼堂管理员队伍,为农村文化礼堂建设打下了良好基础。
二是培育业余文艺队伍。搭建草根舞台,发掘选拔文艺爱好者,组织文化馆业务干部下乡辅导,提升文艺队伍的水平。2014年以来,组织舞蹈、戏曲等培训4000多人次,建立起舞蹈队、腰鼓队、健身队、模特队、坐唱班等业余文艺队伍,实现文化礼堂建成村村都有文艺队伍。其节目从主持到演员均来自本村,自编自导、自唱自演的节目接地气、受欢迎,“草根”成为文化礼堂的“明星”。东华街道方坦村模特队、横山镇天池村舞蹈队等已经走出村、走出乡镇(街道)、成为全县的名人。
三是发展志愿者队伍。以文化馆干部、乡镇(街道)文化员为主体,发动乡村小学、幼儿园等音乐教师、民间艺人以及热心群众文化工作的社会人员参与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目前已有近百人,参与节目辅导、节目编排和演出等112场次,900多人次。2014年底,龙游县举行全县文化礼堂草根节目展演,18个节目,300多名演员,95%以上都是来自各村的村民,让城里人感受了一次不一样的文化盛宴。
二、 坚持挖掘特色,树立一个品牌
特色是文化礼堂的生命力,挖掘村庄自然资源、历史文化和人文资源,融入文化礼堂建设,形成 “一堂一品”、“一村一特色”。
一是创意特色节目。充分利用自然人文资源,精心构思,创意节目,融入文化礼堂活动,展示宣传当地特色,引起共鸣,如溪口村的打击乐《竹韵欢歌》、天池村的群舞《六月清荷》、龙西村的《橘子红了》、芰塘金村的《圣堂茶韵》等节目都分别融入了当地的竹、荷、橘、茶等自然资源特色;溪口寺下村的《状元返乡》、塔石童岗坞村《儒商颂》、龙洲街道后田铺村《梨园后代看田铺》等节目体现了当地的状元、龙商、婺剧等历史文化资源。
二是设立展示平台。溪口镇寺下村巧妙地挖掘状元文化,设立“刘章纪念馆”、成立状元文化研究会,举办状元文化节,传承刘章崇学向善、爱国爱乡的精神品质;龙洲街道半爿月村成立木工文化馆、石佛乡西金源村建立婺剧陈列馆,湖镇星光、横山天池、庙下浙源里等村建立了硬头狮子、稻草龙、庙下酒等非遗展示馆,做好传承保护利用。
三是传承传统礼仪。通过举办启蒙礼、崇学礼、敬老礼、感恩礼、壮行礼、开耕礼等活动,将地方资源转化为精神文化品牌,优化乡风民风,提升文化礼堂内涵、看点,唤回乡村记忆、凝聚乡情、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三、 坚持围绕中心,唱出一台好戏
结合中心工作,每年唱好一台戏,形成共识,凝聚工作的推动力。
一是唱好主旋律。近年,全省上下掀起了“五水共治”的热潮。龙游县农村文化礼堂围绕“五水共治”中心工作,坚持以群众为主体,将“五水共治”宣传融入文艺活动中,各村自编、自演、自导婺剧、小品、诗歌、快板、舞蹈等节目,唱出了一台台护水好戏,如社阳乡社阳村《我家门前那条清水河》、东华街道方坦村的模特走秀节目《护水义工队》等节目强化了治水共识,凝聚了治水合力。同时,文化礼堂还融合了“三改一拆”工作、平安建设、新型城镇化建设等工作,起到了宣传政策,展示工作成果的积极作用。
二是唱响新生活。以传统节日、乡风民俗等为节点,组织开展文化活动,农村文化礼堂成为了讴歌新时代、展示新生活的有效平台。沐尘畲族乡庆丰村的《庆丰收》、沐尘畲族乡双戴村的《活宝》、詹家镇詹家村《小苹果》展现了农村的新风貌、农民的新生活。
三是唱出新梦想。农村文化礼堂是集思想道德、文化娱乐、知识普及于一体的农村文化综合体,开展文化活动,让村里文艺爱好者上台“露脸”,圆村民的“明星梦”,评选表彰“护水之星”、“保洁之星”等先进典型,使群众主动参与村庄保洁工作,积极改善村庄生产生活环境,组织开展农业技术、信息培训,引导村民融入美丽乡村建设、提升科学理念、生态理念、创业理念,圆村民的“美丽梦”、“生态梦”、“创业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