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游县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实现全覆盖
2014年以来,龙游县紧紧抓住文化强县和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重点县建设契机,以补齐短板为目标,以实现“五有”(有机构、有场所、有编制、有经费、有活动)建设为抓手,实现了综合文化站在全县15个乡镇(街道)全覆盖,巩固了农村公共文化服务阵地,为进一步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提供了保障。
一、推进改革,理顺建设机制。一是强化组织领导。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重点县建设启动后,龙游县先后成立了工作领导小组、综合文化站建设工作小组等,由县政府主要领导挂帅,分管领导抓协调,与乡镇(街道)主要领导签订目标管理责任书,县文广新局具体指导,推进综合文化站建设。二是加大考核力度。2016年,将综合文化站建设纳入乡镇(街道)综合目标责任考核,实行“一票否决”制,增强了考核指挥棒的导向作用,进一步加快了综合文化站的建设进度。三是调整机构编制设置。2016年,龙游县编委对文化站实行了统一调整,正式更名为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与乡镇(街道)综合事业服务中心合署办公,明确了综合文化站的职能作用,核定编制总数27名,每个综合文化站核增股级职数1名,彻底改变了2006年乡镇(街道)机构改革以来文化站机构不独立、人员编制虚拟的局面。
二、对照标准,巩固阵地建设。一是落实场地。根据各乡镇(街道)实际情况,因地制宜,整合资源,通过改建、修建、借用、租赁原校舍、水文站、运管站、粮食仓库等场地资源为主,新建为辅的形式解决综合文化站业务用房问题。条件符合一个,开建一个。塔石镇盘活原财政所大院第一个恢复综合文化站,横山镇、小南海镇利用原运管站、水文站,石佛乡、大街乡、罗家乡等通过与村联建共建形式使文化站的场地问题逐一解决。二是完善功能布局。根据实际,坚持“不求大,但求用”原则,完成多功能厅、展示厅、培训教室、图书阅览室和共享工程活动室等“三室两厅”首要标准,在省标范围内不断完善综合文化站功能布局,满足群众基本文化需要。三是完善设备配备。县文广新局先后8次为15个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配送乐器、音响、相机、电脑等群众文化活动及办公等相关设备,完善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设施设备,为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提供了良好条件。
三、强化投入,保障建设运行顺畅。建立乡镇(街道)自筹和省、县财政补助相结合的保障方式,解决综合文化站建设运行经费短缺的困难。2015年,龙游县文广新局联合县财政局下发了《关于规范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建设和免费开放经费补助的通知》,将来源于省、县财政安排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重点县建设的专项补助经费及省、县文化工作考核奖励的补助经费用于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及运行。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开工建设时,凭建设开工经费补助审批表及建设合同等可申报开工建设补助资金15万元;竣工时,凭建设竣工经费补助审批表、建设项目明细及发票等可申报后续补助资金,经验收后给予相应补助,截至目前,总计拨付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建设补助经费465万元。同时,还根据文化工作年度考核情况对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免费开放经费予以补助,2015年以来,已经投入免费开放补助经费284万元。
四、强化服务,提高综合文化站效益。一是免费开放常态化。将免费开放工作纳入综合文化站重点工作内容,每周开放时间均达到42小时以上,塔石、詹家等乡镇每周开放超过56小时,群众读书看报、唱歌跳舞、写字绘画等,活动丰富,受到高度赞誉。二是文化下乡精准化。依托县文化馆、图书馆、美术馆等文化资源平台,县文化部门建立流动文化服务供给目录,对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实施菜单式精准化服务,送书、送戏、送展览等,提升综合文化站公共文化服务质量。三是文化活动群众化。将“送文化”与“种文化”相结合,组织当地业余文艺爱好者,引导他们参与到活跃农村精神文化生活中来。挖掘地方特色文化资源,实施基层特色文化品牌项目建设,形成了横山“天池荷花文化节”、湖镇“婺剧演唱演奏大赛”、溪口“状元文化节”、沐尘畲族“三月三畲族风情文化节”、社阳“清明祭祖灯会”、大街的“村晚”等“一乡一节会、一村一品牌”,公共文化服务效能不断提升。
五、强化队伍,增强基层文化发展活力。一是文化员专业队伍改善,2015年以来,通过公开招考新增乡镇(街道)文化员9人,有效改善了基层文化干部队伍专业结构、年龄结构。二是业余团队规模进一步扩大。注重引导、鼓励发展各类文艺团队,目前,全县各乡镇(街道)建起了排舞队、座唱班、貔貅队、舞龙舞狮队、民舞队等业余文艺团队540多支,业余文艺人员达2万余人,年开展活动近4万多次。三是队伍素质进一步提升。组织文化员及基层文艺爱好者参加省市县舞蹈、活动策划等各类业务培训超过1万人次,2015年以来,围绕文化礼堂建设精心组织了“农村文化礼堂节目展演”“村歌大赛”等活动,原创村歌、舞蹈等精品节目获得省市各类奖项20余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