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海绵城市 鼓励绿色生活 政协委员为“推动城市绿色发展”建言献策

03.02.2016  09:11

昨天下午,市政协十届五次会议举行了“助力服务G20峰会·推动城市绿色发展”专题会议。市规划局等部门分别对“推动城市绿色发展”的工作情况作了汇报,各界别委员纷纷就如何推动城市绿色发展建言献策。

城市建设要理顺“水生态环境

做到涝时能吸水、旱时能吐水

城市绿色”所包含的层面有很多,它可以是治气治水,可以是交通治堵,可以是垃圾处置,亦或是节能减排。政协委员陈亮所在的农工党界别今年提交了一份集体提案,《以构建城市水生态公园方式改善杭州城市抗旱排涝生态环境的建议》。说到如何推动城市绿色发展,陈亮也围绕着构建城市水生态公园这一理念侃侃而谈。陈亮说,近年来杭州城市内涝频发,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市民的日常生活。为此,我们需要更多的集水、蓄水、节水型生态公园,一方面发挥这些生态型公园集水、蓄水的功能,另一方面为市民提供优质环境和休闲养生的重要场所。

杭州西溪湿地是保护型水生态公园的代表,长桥溪水生态修复公园是典型的修复型水生态公园,还有像杭州西湖综合保护工程,既保护了西湖水体,又改善了周边自然人文环境。”陈亮认为,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杭州城市地表硬化面积越来越多,原有的众多湿地、水田消失了,变成了现在的高楼大厦和坚硬的柏油马路。城市的集水、蓄水以及自净能力也大打折扣。因此,想要提升我市水生态文明建设水平,除了改建城市的排水管网,增大泄水能力,还需要从保护水环境入手进行生态化治理。

充分利用公园的生态属性,改造、修建公园集水蓄水系统,在洪水期间增加蓄水能力,加快径流,减轻城市排水管网的压力,改善生态环境,起到排涝、抗旱、净水的作用。”陈亮说。

政协委员任旭荣的建言也很类似,她认为杭州应该推进“海绵城市”的建设。所谓海绵城市就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除了对生态公园的利用外,任旭荣还提出,杭州可以效仿国外发达国家的做法,在景观工程中充分利用植被浅沟、绿色屋顶等技术构建海绵城市。

像英国、丹麦等国家,他们就是收集屋面、庭院的雨水用来供给观赏水景、绿地灌溉和冲洗路面的。而日本在上世纪90年代初,就要求新建和改建的大型公共建筑群必须设置雨水就地下渗设施。”任旭荣说,建设“海绵城市”,首先离不开的就是“海绵体”,河、湖、池塘等水系固然重要,绿地、可渗透路面等城市配套设施也可以成为一种“人造海绵体”,起到重要作用。

有条件的小区应该让雨水进入下沉式绿地进行调蓄、下渗与净化,而不是直接通过下水道排放。对于城市道路、人行道、广场可以采用透水铺装,道路绿化带可下沉,要是绿化带空间不足,还可将路面雨水引入周边公共绿地进行消纳。”任旭荣说,建设“海绵城市”就是要做到涝时能吸水,旱时能吐水。

鼓励绿色生产、绿色流通和回收利用

政协委员冯仁强认为,推动城市绿色发展,也可以从日常的生产、生活中着手。他提出,政府应引导企业采用先进的设计理念,尽量使用环保材料,推广循环经济。

比如包装的材料可以采用可降解、无污染、可循环的材料,不要过度包装。”冯仁强还倡议,政府应当推广扶持修理再生利用行业,经过垃圾分类后,对于可再利用的,应当重新唤醒它的作用,而不是统一的一烧了之。他还倡议,市民在日常生活中尽量使用节水、节电、节能的器具。在日常出行的时候,尽可能地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做到少开车甚至不开车,这对杭州的空气环境也是大有好处的。

来源:每日商报        作者:见习记者 赵巍        编辑:高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