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永松讲“女红复兴” 很多人站着听了一堂课

15.03.2015  12:15

  3月14日,台湾汉声杂志社创办人黄永松在毗邻西湖的中国美术学院,与杭州各大院校的学子们畅谈“女红复兴与艺术设计”。会场内座无虚席,甚至还有很多学生全程站立聆听黄永松对女红的见解。

  女红,是中国民间艺术的一种。狭义而言,在过去多半是指女子针线活方面的工作,也是每个女子都要学习的技艺,如纺织、刺绣、编织等等。但从广义来说,女红的范畴可以扩展到整个中国民间艺术,它的技巧从过去到现在都是由母女、婆媳世代传袭而来。

  传统的妇女技艺——“母亲的艺术”,可分为纺织、浆染、缝纫、刺绣、鞋帽、编结、剪花、面花和玩具九大类。

  伴随着机械化的快速发展,历史悠久的女红技艺逐渐消失于历史长河中,流传至今已是十不存一。“在西方有文艺复兴,其实在更早之前,我们中华文明的复兴才是人类的大事。近百年来我们经历了辛苦的历程。”黄永松盘腿而坐,感慨地说。

  浙江作为非遗大省,近几年来非遗保护工作的突破性进展,吸引着黄永松更加频繁地走入浙江。他在宁波慈城找到了自己一直想要扮演的“肚腹”角色,而在杭州看到了中国民间艺术复兴的希望……从苍南夹缬到宁波慈城,再到杭州小巷三寻,这位70多岁的老人与他的汉声团队在浙江这块文化热土上不知疲倦地对传统民间文化进行采集记录。

  随着“慢生活”概念的走红以及国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女红开始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并被称为“创意手作”,它被赋予新的流行与美学意义,它与设计相通,与文创同根。

  为了让土布纺织技艺这项民间传统技艺发扬光大,非遗单位小巷三寻提出“女红的复兴”,使传统文化得以更好地传承,这与黄永松和汉声杂志四十五年如一日投身的民间文化保护事业紧密相连。小巷三寻创始人郑芬兰说,他们将不遗余力地将“女红的复兴”进行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