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多年的追寻烈士终于魂归故里 甬江女儿应唯鲁回家了

18.04.2016  11:36

    浙江在线04月18日讯 (钱江晚报记者应磊) 这几天,宁波浙东抗战老兵园里,又建起一座新的烈士墓,大理石碑上镶嵌烈士浮雕像、镌刻“甬江儿女、太行英烈”八个字和简短的生平,将在这里长眠的是一位宁波籍战地女记者——应唯鲁。

  

  70多年前,应唯鲁为抗日救国奔赴延安,后来去了华北抗日最前线的晋察冀边区从事新闻抗战工作,直至牺牲并安葬在太行山脉,从此与家乡和亲人失去了联络。不久前,家人才在河北阜平县革命烈士陵园找到了应唯鲁的名字。

  70多年后,应唯鲁终于魂归故里,了了家人的夙愿。

   富家小姐,加入战时宣传队北上抗日

  应唯鲁,原名沈鞠如,1919年,应唯鲁出生于宁波一个富人家庭,后毕业于甬江女中。她的中学时代风雨飘摇,日寇不断蚕食中国华北,中国人民抗日热情日益高涨。

  据应唯鲁就读学校甬江女中校史记载:抗战初期,甬江女中的师生为东北义勇军筹措了上百张的棉被,八一三淞沪抗战后,更是为前方的将士买布制衣,而此时龚春惠(蕙)、沈鞠如等同学日夜奔走,为之操劳。

  当时的应唯鲁已经成为宁波抗日救国会的骨干,也加入了中共的外围组织读书会。

  1937年8月13日,淞沪会战爆发。应唯鲁再也坐不住了。当时,在宁波的一些进步青年,打算成立战时流动宣传队,北上宣传抗日。那时已在学校里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应唯鲁就向家里提出要去参加。

  当年9月,宁波战时流动宣传队在余姚马家路村成立,应唯鲁是其中一员。宣传队从余姚、杭州溯运河北上,后又改乘火车,一路演出抗日救亡戏剧、歌曲。一个月后,他们到达西安。

  在西安,为了革命工作,沈鞠如把名字改成“应唯鲁”,取母姓,包含着对鲁迅的崇敬的意思。到达延安后,中共党员身份的应唯鲁进了抗日军政大学四期深造,后来就去了华北抗日最前线的晋察冀边区从事新闻抗战工作。

  应唯鲁的记者生涯主要在《抗敌报》近两年的时间里。《抗敌报》是《晋察冀日报》的前身,1937年12月11日创刊。1939年5月14日晋察冀通讯社成立,应唯鲁也是通讯社的记者。

   调查扩军征兵工作,被敌人用乱石砸死

  当时,《抗敌报》一边出报,一边还要跟扫荡的鬼子、伪军游击、周旋。

  为了保密,报社对外称“晋察冀游击支队”,报社领导都配发了手枪,而普通记者编辑配备了两颗手榴弹,一颗掷向敌人,一颗留给自己。

  由于工作踏实,善于做群众工作,不久,应唯鲁被报社派往涞水县工作。当时,侵华日军正在对平西抗日根据地进行冬季大扫荡。为破坏八路军的扩军计划,敌人利用涞水的汉奸地主,扩大、渲染征兵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激起暴乱。当时涞水县政府是在汤各庄,这起事变也被称作“汤各庄事变”。

  汤各庄事变发生在1940年12月6日。那晚,暴乱分子首先在棋盘地村发难,接着砸了汤各庄的县政府,当地一些军政干部惨遭杀害。当时,留在黄花口村的应唯鲁开完村干扩军会议后,到一户农户家教几名妇女唱抗日救国歌曲《二十四糊涂》。以无赖地主李金忠为首的地主将屋子团团围住。这些厚颜无耻的家伙进屋后对应唯鲁百般调戏、恫吓。

  匪徒们原以为应唯鲁这个娇小女子会大惊失色。但此时的应唯鲁却强压怒火,平静地给他们讲道理:“扩军工作有什么不妥,你们可以提出来,一切都是为了抗日。”应唯鲁越是平静,匪徒们越是又恨又怕。其中一个匪徒叫嚣道:“砸死她算了,留下也是祸害,叫她再扩军……”

  于是,这些匪徒气急败坏地连推带拖,把应唯鲁带到黄花口村外一条叫苗儿峪的山沟里,百般凌辱后,他们用乱石活活地砸死了应唯鲁。

  牺牲时,她年仅21岁。

    70年来寻找从未间断,昨天她终于回家了

  牺牲后,应唯鲁的遗骨被安葬在当地,由于历史原因,家人失去联系。

  期间,沈家都在寻找应唯鲁下落。1950年,宁波的《甬江日报》刊登了政府寻找烈士亲属的启事。应唯鲁的父亲给南京的华东军政委员会(第三野战军)写信找人,但因为提供的相关信息不多,寻找未果。

  一晃到了2010年元旦,应唯鲁的弟弟和儿孙们说起她的故事,孙子在网上寻找,发现河北遵化的网站上出现了一个烈士名单,其中就有应唯鲁。当时全家沸腾了。应唯鲁在哪里牺牲了,又葬在哪里?

  这又是一个谜。弟弟妹妹年纪都大了,寻找的任务就落在外甥徐浩行的肩上。令人感动的是,应唯鲁的战友、同事也没有忘记她,都在寻找她的家人,还特意开设了寻亲热线。2010年2月4日,徐浩行代表家人踏上了到河北祭扫应唯鲁的旅程,邓拓的女儿等也一路相随。

  徐浩行说:“在坟头,我磕了三个响头。我跟她说,‘二姨妈,对不起,这么多年没来看您,我们实在是找不到啊!’我还用手机拨通了远在杭州的母亲的电话,让她和二嬷嬷说话。”

  无论是早早过世的父母,还是年已老迈的弟弟妹妹都盼望着应唯鲁能回到故乡。

  如今,这个心愿终于圆了。弟弟亲自给姐姐做了墓上的雕塑:“我年纪大了,但姐姐的神韵,只有我一个人雕得出来。”春风中,应唯鲁笑得自信又坚毅。70多年后,这个甬江女儿终于回家了。家人一遍遍说着:“回来了,回家了,什么都好!”

  

(本文来源:钱江晚报     责任编辑:吴红梅)

版权声明

凡注有衢州日报、衢州晚报、掌上衢州或衢州新闻网的稿件,均为衢州日报报业传媒集团独家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 为"衢报传媒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