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银巷小学的课改“坚守”传统文化

01.06.2016  23:01

  穿过车水马龙的清河坊,再踱步走进后市街,便能看到一所掩藏在喧闹与繁华背后的老学校——高银巷小学。任凭门前那条高银街如何人来人往,这一所有着百年历史的学校始终保持着一颗与世无争的淡然之心。

  走进初夏时节的高银巷小学,首先扑面而来的是一阵樟树花的清新香味,这并不大的校园里,却有着许多能遮阳蔽日的草木藤蔓,校门两侧的小池塘里漂着几叶睡莲,红色的锦鲤在当中嬉戏游曳,颇有一番趣味。在校长叶青的办公室里,一排木质书架、一扇明窗、一盏清茶,每个角落都萦绕着古朴气息。同样,对于教育,作为老杭州人的叶校长也有她自己的坚守:“尽管‘G20’的脚步越来越临近,当下的教育理念也趋于国际化,但属于杭州老底子文化的东西,绝对不能丢。

   墨云书社广受师生追捧

   学校每个孩子几乎都能写一手好字

  自去年新课改以来,高银巷小学在拓展课程方面可下了不少功夫。

  其实论在校学生的数量,目前学生600多人的高银巷小学或许并算不上一所大学校。但是,学校为了把时间还给学生,截至目前,学校已开设体验类拓展课程近40门,每周五也成了全校孩子最为期盼的日子。

  在所有拓展性课程中,人气最火爆的要数墨云书社了,用叶校长的话来说,能进这个书法社团对于孩子来说是一件无比光荣的事情,每次到了选课的时候,还有不少班主任排着队领着班上字写得好的孩子来预约报名呢。那么,这个书法社团究竟有怎样的魔力呢?

  说起墨云书社的历史,那就要追溯到2008年9月,学校正式将“书法”作为地方课程,在普及书法教育的同时,为了满足孩子们对书法艺术更高的追求,墨云书社也就应运而生了。目前,有30余名孩子在墨云书社学习书法和篆刻,有一半以上的孩子都是从三年级开始就加入该社团了,“墨云书社已经出了不少颇有书法造诣的孩子,孩子们不仅能够静下心,在一笔一画中学会了持之以恒。”在书法陈列室里,在校执教书法已经8年的江永红老师向记者展示了许多孩子的书法作品,记者发现其中年纪最大的作者已经是高三的学生,今年即将迎来高考。看着一幅幅历届学生的书法作品,叶校长如数家珍:“这个孩子不仅字写得好,篆刻也很棒,她之前还给我刻了一枚姓名章,现在还放在我的抽屉里呢。

  其实,作为一所省书法教育实验基地学校,学校还很注重学生书法习惯的养成,让孩子们都能写一手好字向来是高银巷小学的传统。这不,每个星期一作为全校书法日,起初是为了调动孩子们写书法的积极性,到了后来,练习书法变成一件不用提醒的事,变成了全校学生的习惯。叶校长认为,应该真正让书法走入学生,让孩子们进一步感受中国书法的博大精深,真正成为“有道、载道、行道”之人。

   吴山楹联有大学问

   于谦故居成了“校外图书馆

  除了广受追捧的墨云书社,目前,学校在基于地域文化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方面进行了有益尝试。说来也巧,学校毗邻清河坊而筑,建筑古朴。出校门不远就是游人如织的吴山广场,其间历史悠久的街坊古巷交错相通,这便给学校实践活动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专属场地。通过就地取材,学校不仅初步形成了综合实践课程体系,也开发了《走进访河坊街》《走访御街》《参观于谦故居》《寻找吴山上的楹联》《十二生肖石》《参观南宋御街遗址博物馆》等富有地域文化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案例和资源包。

  前不久,孩子们就走访了吴山上的亭台楼榭,寻找楹联背后的秘密。“楹联作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一个显著的特征,从这些楹联中,孩子们不仅能触摸到历史的痕迹,还能提高他们的文学修养,增强他们传承古代中国文化的兴趣。”叶校长告诉记者。

  那么,千奇百怪的楹联该怎么读?有什么特点?表达什么意思?对于这些问题,孩子们既感到陌生又感到好奇。通过收集和对照,孩子们发现所有的楹联字数都相等,断句也一致。而且词性相对,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对的位置上。就比如环翠楼上“胸前竹石千层起,眼底江湖一眼通”,语文老师就告诉孩子们楹联只有平仄相合,音调和谐,读起来才能朗朗上口。

  此外,与学校仅一墙之隔的于谦故居也成了高银巷小学孩子们的“校外图书馆”。多年来学校也利用这一地理优势,开展过相关的爱国主义教育。为了让于谦“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精神内涵得到更深刻地挖掘,学校“童版名人解说词”系列活动的第一站就选择了于谦故居。活动中,孩子们走进于谦故居,阅读名人传记,寻访了解于谦在杭州生活的踪迹和生平事迹,从儿童的视角书写于谦的解说词。正如四(3)班马玥同学写的那样:“想当年,于谦可能就是在这里看书赏月,避开市井的喧嚣与繁华。庭院里种了些花草树木,疏落有致,微风徐来,恍若于谦的两袖清风。

  “这不仅是耳濡目染的德育,孩子们透过了解杭州老底子文化和人文资源,也能学习到扎根于民族中的情怀和力量。”叶校长笑着说。

   在传统中医药馆闻药香识百草

   为孩子播下热爱传统文化的种子

  每次来到高银巷小学,最有标志性的一定要数那一股浓郁的草药香。

  在清河坊街口,是《白蛇传》男主角许仙做伙计时的保和药店;四拐角不远的大井巷中,朱养心药店也有数百年历史;巨商胡雪岩的胡庆余堂国药号更是驰名中外;再往前去,“方回春堂”药香扑鼻而来,令人神清气爽……高银巷小学的孩子们每天上学都会路过药店,正是因为注意到了这一点,叶校长萌生了一个想法——让孩子们去实地探寻中华传统医药文化。

  在胡庆余堂,孩子们亲身体验了老中医的“望闻问切”,殊不知这四大诊法是我国战国时期的名医扁鹊总结出来的。有个机灵的孩子一下子就道出了当中的奥秘:“不知大家还记不记得《西游记》第68回,连孙悟空也用这种诊法给朱紫国国王治好了病呢!”而在方回春堂,抓药师傅给孩子们上了一堂生动的中药启蒙课,教孩子们识百草。在这次学习中,孩子们发现,原来知了蜕的壳也是一味中药,知道了有些药材有“”和“”的区别,例如“芍药”“炙芍药”,前一种没有炒过,是白色的,后一种是炒过,是淡咖啡色。

  除了让孩子们探寻博大精深的中医文化,学校还注重传统茶文化的普及。就拿融入地方性元素的“小茶人”来说,由于茶文化在杭州有着悠久的历史和重要的地位,作为家乡的孩子就应该对茶文化有所了解。叶校长当初决定要编写《小茶人》教材,一是让孩子们了解茶的起源和历史演变,通过真刀真枪的实践分辨茶的种类和掌握泡茶的基本方法;另外是在文化艺术方面,孩子们能够通过赏析茶与诗歌、绘画和书法,在品茶、奉茶活动中了解茶道礼仪,修德养性。

  借助这些守住杭州老底子传统文化的课程,高银巷小学孩子们传承和保护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被大大地激发出来。“无论外面的世界发生怎样的变化,不变的是从小热爱家乡文化的情感,我们要做的,是在孩子心里播下这样的种子,并让它生根发芽。”叶校长的眼中满含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