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水平推进市域治理现代化
中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经济发展需要高水平社会治理的支撑。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在整个国家治理体系中,市域治理具有承上启下的枢纽作用。高水平推进市域治理现代化就是要提高统筹层级,从以往县域统筹上升到市域统筹,构建跨层级跨部门跨领域的综合治理体系,将制度优势和治理体系转化为治理效能。高水平推进市域治理现代化需要多轮驱动,将强化顶层设计、创新体制机制与发挥科技支撑的作用有机结合起来。
统筹谋划市域治理体系 增强综合治理能力
高水平推进市域治理现代化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改革的着力点首先应该放在统筹谋划治理体系,优化顶层设计,注重各领域、各主体、各子系统的关联耦合。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基础上,持续增强市域治理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从整体上提高市域治理能力。
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探索,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然而,公共事务的高度复杂化和现代生活的不确定性,使得现有的条块分割、部门壁垒的行政机制无法应对当前市域治理面临的新挑战,制约了市域治理效能。市域治理现代化的关键是做好治理体系的顶层设计。市域治理体系优化的方向是系统集成、业务协同,以创新发展的理念重塑市域治理体系,厘清市域治理中各层级政府间的职责关系。市域治理体系的顶层设计就是要统筹谋划,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开展“跨部门”“跨层级”的协同合作,克服碎片化治理的困境。
同时,市域治理本身也是多个治理主体整体协调、良性互动合作的动态过程。市域治理现代化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不断发展的。在当前我国基层治理实践中,市域治理的各项工作往往由地方政府推动开展,治理的资源配置分散于多个部门。但从系统性角度看,市域治理现代化并非各个部门单打独斗,而是需要从市域范围统筹谋划、科学设计和有效推进。具体而言,市域治理现代化必须跳出传统科层体制的部门分工合作这一狭义范畴,在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机遇下,落实好各级党委的领导,整合治理各方资源,形成治理一盘棋的理念,使各级党组织有能力实现自身的角色功能定位。
创新体制机制有效激发发展活力
创新是第一推动力。高水平推进市域治理现代化,应该秉持创新发展的理念,立足于理念创新、制度创新、方法创新,加快形成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城市特点的市域治理新模式。
推进治理理念创新。理念是行动的先导,高水平推进市域治理现代化,必须树立现代化的治理理念。与强调自上而下的单向权力运作的传统管理理念不同,现代治理主体囊括科层体制、市场机制和社会力量在内的各个利益相关者。市域治理现代化既需要党的领导贯穿于市域治理全过程,也需要多方行为主体的参与,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同时,我国的经济发展也到了从外延式扩张到内涵式治理转型的新阶段。复杂社会事务的治理、“城市病”的解决、居民多样化需求的满足、良好社会秩序的构建等治理目标的实现,都需要将精细化治理理念纳入市域治理的新范式之中。
推进治理制度创新。制度问题是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问题。不同于县区和乡镇等治理单元,设区市具有一定的立法权限,能够强化市域社会治理的制度供给,使得市域治理创新更有深度与广度。总体而言,市域治理制度就是党委领导下政府和社会对社会治理领域进行共建共治共享的制度安排。因此,高水平推进市域治理现代化,应当致力于推进市域治理制度的破旧立新,处理好“破”与“立”的关系。“破”意味着取消或减少既有市域治理体系中不适应时代要求的部分,“立”意味着建立完善市域治理体系中的缺失部分以适应新的挑战。更为关键的是,要突破“不破不立”的思维惯性,通过“以立促破”保证市域治理的延续性和有效性,从“立”的角度出发,激励各级政府各个部门不断创新理念、流程、方法,扩散成功经验,建立市域治理新的制度安排。
推进治理方法创新。重点是善于精细治理,注重把握市域治理规律、摸清市域治理底数,谋划制定管全局、管长远的精细化措施,久久为功、常抓不懈。善于共同治理,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更加注重联动融合、开放共治,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治理共同体。善于依法治理,始终做到尊崇法治、敬畏法律,厉行法治、依法办事,不断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治理问题能力。善于源头治理,加强调查研判、动态监测,注重抓早、抓小,下好先手棋、打赢主动仗,力争把风险化解在源头。善于智能治理,加强市域治理体系智能化改造,提高市域治理科学化、精细化水平。善于探索治理,鼓励市域治理先行先试,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和鲜活样本,为全面推进提供有益借鉴。
充分发挥科技支撑作用 提高智慧治理水平
数字时代,高水平推进市域治理现代化离不开现代信息技术,尤其需要借用5G、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市域治理装上“智能大脑”、插上“智慧翅膀”,不断提高治理的精细化、精准化、智能化水平。
加快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推动传统数据中心向云数据中心升级以及构建市域云服务,高标准打造市域治理数字平台。不断扩大人工智能的应用范围,发挥信息通信技术的“显微镜”“望远镜”作用,推进“智辅决策”“智助司法”“智防风险”“智利服务”有效应用,实现“智慧治理”。例如,有的城市已经实施的“城市大脑”工程,积极更新应用物联网技术,完善“城市大脑”架构,有效促进了数据的加速融合和城市感知神经网络的丰富,能够智能化监测、分析、预警和处置市域治理局势,这为市域治理现代化提供了硬件支撑。需要强调的是,在网络、信息、数据广泛应用的当下,保障网络安全、信息安全、数据安全至关重要。因此,在加强市域治理的智能化建设过程中,也要完善数据共享安全管理和技术措施,加强个人隐私保护工作,探索第三方评估的数据安全流动认证体系,确保数据安全。
内化信息技术与行政体制之间的潜在张力。毋庸置疑,以信息通信技术为核心的现代科学技术提高了治理效率,但是信息技术与科层体制之间的张力以及由此造成的信息孤岛现象也不容忽视。因此,高水平推进市域治理现代化需要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与行政体制的协同增效。由于信息技术具有其自身的社会属性,它的“赋能”效果不可避免会受到当前经济、政治、文化等多种因素的约束。为了克服行政体制对信息技术效用发挥的制约,各级党委和政府需要从制度安排层面出台相关的政策措施,重点解决市域治理中各层级和各部门数据条块割裂、网络互联互通不畅等问题,完善省、市、县乃至于乡镇的信息资源共享交换体系。同时,也要积极运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新工具,推动行政体制改革,将算法、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手段嵌入市域治理结构和治理机制之中,不断增强信息技术与行政体制之间的兼容性,促使治理变革和技术应用相互融合。然而,市域治理现代化并不存在普遍化、单一化的治理模式,不同的发展阶段和技术条件会形成不同的市域治理思路。因此,在法治化轨道下,需要继续鼓励不同地区在顶层设计框架下试点改革,来创造适宜本地区的市域治理运行模式。
(作者:陈彩娟 杭州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