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乌开高价选调13名高材生 浙江下大力气引进创新人才

01.06.2016  04:57
清华大学博士生实践服务团在浙江实地调研。

   浙江在线杭州5月20日(浙江在线记者/陈铖 吴振宇 编辑/马丽红) 浙江改革不缺政策,发展不缺资源,赶超不缺空间,最紧缺的是人才。5月18日,义乌市正式向清华、北大的13名拟录用硕士、博士研究生发出了“录用函”。这些应届毕业生到岗后,将被选派到义乌的国企、镇街、机关部门挂职副科级岗位。

  这是义乌市首次面向高校应届毕业生选调副科级干部,也是继2013年全省率先试水聘任制公务员后在党政人才招选机制中的又一次突破。

   名校高材生优化干部队伍结构

  “和其他城市相比,义乌开出了优厚的福利待遇:直接挂职副科级岗位,挂职期工资薪酬比一般公务员高,还有安家补贴、购房补助、政府津贴等。”清华大学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的博士研究生金烈是13名录用人员之一,他对浙江的发展前景信心满满。在他看来,义乌在党政人才招引机制上大胆突破、敢于创新,未来充满活力。

  今年3月初,在充分调研论证、学习借鉴其他地市做法的基础上,义乌市启动了定向清华、北大选调优秀毕业生工作。

  “选调优秀毕业生,是优化全市干部队伍结构的客观需求。”义乌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北大、清华优秀毕业生具有综合素质好、学历层次高、知识面广、专业能力强等优势,选调这些优秀毕业生有利于促进义乌市干部队伍结构的进一步优化。

  在确定拟录用建议人选时,义乌市相关单位领导组成的考官团严格把关,从考生面试成绩、组织领导能力和培养潜力、个人来义乌发展意愿、所学专业紧缺度和匹配度等多个方面综合分析。最后从147名报名人员中确定了13名拟录用人选。

  “五水共治”引来清华环境学博士

  在当前“凡进必考”制度门槛下,公务员队伍如何“纳新”,金华一直在实践中探索。

  2013年,义乌开出“三十万年薪”全省率先试水聘任制公务员;2015年,金华市成功选调了12名北大、清华的优秀毕业生开展二至三年挂职锻炼。

  “浙江的‘五水共治’让我印象十分深刻。”清华大学环境学院环境工程专业毕业生张昆仑博士告诉记者,他在读博期间曾多次来浙江做短期调研,对浙江环保工作投入的力度、对治水工作的创新方法,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因为专业对口,从去年8月到今年2月,张昆仑在金华环保局挂职局长助理工作,经过半年锻炼,收获颇丰。

  “金华非常重视人才培养,无论是工作环境还是生活环境我都非常满意。而且浙江在各个方面的发展都走在全国前列,尤其是金义都市区的快速崛起,无论是区域发展还是个人成长,空间都很大。”

  如今,张昆仑在金华白龙桥镇挂职镇党委副书记,协助分管工业、环保和安全生产等工作。他对地方的“五水共治”、文化教育等工作都很感兴趣,正在积极参与和学习中。

  “来了浙江就不想走了。”张昆仑笑着告诉记者,他正打算举家搬迁到金华,把在北京工作的妻子和刚满两个月的女儿接过来,扎根浙江,为浙江地方建设出谋划策。

杭州积极搭建人才施展才华的舞台,图为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

   浙江求贤若渴引进海外人才

  除探索公务员队伍“纳新”外,浙江在引进人才上下足了力气。

  近年来,浙江省深入实施151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强化专技人才培养培训。浙江每年组团赴欧美、香港及北京、上海等地开展引才活动,推进外专千人计划、海外工程师计划,培育发展人力资源服务业,人才集聚能力明显加强。过去五年间,浙江累计引进高层次人才18万、外国专家17.8万人次,入选国家“外专千人计划”25名。

  2011年,“浙江红卡”制度推出,向来浙创业创新、硕士以上学位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发放“浙江省海外高层次人才居住证”,持证的海归人才可以在住房、贷款、出入境、子女就学等方面获得便利。同时,浙江还对博士后工作站实行“先设站、后授牌”,鼓励青年教师到企业从事科研工作,形成了减轻企业负担、助力创新发展的长效机制。

  据统计,每年约有4万多名外国专家前往浙江工作、2万多名海外留学人员到浙江创业创新。

  为了继续建设“人才高地”,聚天下英才为浙江发展服务,浙江还将构建立体化高层次人才培育体系,深入实施重大人才培养工程,加强企业博士后工作站、留学人员创业园等平台载体建设,整体提升建设水平,未来五年实现新增专技人才170万,总量达到650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