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区(滨江)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再次先行先试。
继浙江商事登记改革、“黄金12条”先后在高新区(滨江)完成试点之后,另一项关于科技体制的省级改革试点,也在高新区(滨江)蓄力前行,并努力成为浙江科技体制改革的示范样本。
浙江省科技厅厅长周国辉表示,滨江科技体制改革试点是关系全省发展全局的重大改革,是滨江在现有发展基础上谋求更高层次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在高新区、都市区推进科技体制改革的一次积极探索。
而在更高层面,浙江省政府已经对这次“推动生产力的改革”给出明确目标,“统筹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和经济社会领域改革,打造促进经济增长和创新创业的新引擎,构筑参与国际竞争合作的新优势,推动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新格局,着力建设创新驱动转型升级示范区、互联网大众创业集聚区、全球电子商务引领区、信息经济国际竞争先导区,到2020年初步建成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
为什么又是高新区(滨江)?
高新区(滨江)屡担重任。
在成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核心区之后,省级层面的科技体制改革,再次花落高新区(滨江),缘何又是此地?
数据不会说谎。今年前三季度,在各地经济普遍个位数增长的情况下,高新区(滨江)仍以13.2%的增速,使得地区生产总值达到542.97亿元。
在这份朝气蓬勃的成绩单背后,多年来涌现出阿里巴巴、华三通信、海康威视等一批科技创新企业——目前,阿里巴巴B2B、淘宝、支付宝已成为全球电子商务领域前五强;华三通信累计申请专利超5500件,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位列全国第六位;海康威视、大华股份已进入全球视频监控前十强,并携宇视科技雄踞国内前三甲……
周国辉表示,开展滨江科技体制改革试点,首先是滨江创新发展的内在要求,解决自身创新发展的体制瓶颈,提升创新发展的天花板,同时为全省高新区和都市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经验和示范。
产业和人才,要越改越好
从今年杭州接手“总理礼包”,到高新区(滨江)率先落地“中关村6+4”政策,产业和人才两项要素,一直被放置到突出地位,此轮浙江省层面的科技体制改革,同样也不例外。
在近6000字的《杭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滨江)科技体制改革试点方案》(以下简称《试点方案》)中,首先就提到了产业发展,其主要任务之一就是,“深化主攻短板、做强产业链的技术创新机制,致力于打造领跑中国的网络信息产业制高点。”
杭州高新区(滨江)科技局局长周皓对此的解释是,“在这轮改革中,将进一步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打造网络信息技术开发与应用领域的创新创业生态,培育一批类阿里、类华三、类海康等具备国际话语权的本土企业”——此前,高新区(滨江)已经培育了34家本土的上市公司。
而在科技人才的激励制度方面,同样不遗余力。《试点方案》中表示,“杭州高新区设立不少于1亿元的人才引进培育专项基金,构建由国际人才联络、国际合作创业等平台组成的创业人才生态圈。”
另外方面,《试点方案》首提“知本”概念——“建立以股本与‘知本’相结合为着力点的科技投资创业促进机制”,周皓称,这个“知本”,是知识股本的意思,通过改革进一步完善股权、债权、产权相结合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打造覆盖创新创业企业全生命周期的科技金融服务产品,引导和激励高校院所积极转化科技成果,在高新区(滨江)率先落实今年刚出台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
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互联网+”创新创业中心
和先前几轮试点改革一样,高新区(滨江)被寄予厚望,高新区(滨江)也一直不负众望——而在此轮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中,他们将目标设定得更为宏远,诉求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互联网+’创新创业中心。”
在此前召开的杭州高新区(滨江)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动员大会上,周国辉表示,“在杭州高新区(滨江)开展科技体制改革试点,就是要把滨江科技体制改革作为推进杭州自主创新示范区的重要突破口和切入点。紧紧围绕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将滨江区打造成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核心区’,创新创业的‘策源地’,创新驱动经济增长的‘领跑者’,改革创新的‘探路者’。”
而同样在动员大会上,高新区(滨江)管委会主任、区长金志鹏说,高新区(滨江)的发展就是不断解放思想、不断改革创新的历程。在新的发展阶段,推进高新区(滨江)“三次创业”,我们务必坚持依靠体制改革促进科技创新,依靠科技创新进一步强化高新区的竞争优势。(本站编辑 贾晓芸摘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