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层火灾发生后如何把握致命15分钟? 看这里

27.07.2017  09:44

  高层火灾,是这个炎热的夏天无法回避的话题。

  6月14日,英国伦敦一公寓大楼着火,消防人员从约10层的高度用水枪喷射,无法控制高层火势;6月22日,杭州上城区某公寓18楼着火,经消防队员搜救出4名伤者送医,最终因抢救无效死亡。

  昨天,在宁波东部新城一幢尚未交付的高层住宅小区,宁波消防支队精心组织了一场模拟高层火灾扑救的演习。

   负重70多斤爬上20楼救火

  用了4分15秒

  上午9点,无风,地表温度已达41摄氏度,在阳光下稍站片刻,汗水就不停往外冒。

  在宁波汇悦湾花苑小区,消防员们正从消防车上取下厚重的战斗服往身上套。

  “实战训练的这幢楼高79米,共有25层,假定在20楼的位置发生火灾,18层有人员被困。我们接到指令后迅速出动,先是组建攻坚组负重登高20层楼,利用室内固定消防设施进行初期火灾扑救,再模拟室内固定消火栓和楼外水泵接合器无法正常使用,令第二组人员从楼梯间蜿蜒铺设水带至19层,为火灾扑救提供供水保障,最后再用登高车救下18层的被困人员。”宁波消防支队特勤大队东部新城中队中队长杨熙文说道。

  20岁的消防员张日升是首批上阵的“攻坚组”成员之一。站在体重秤上,他的体重显示为68.7公斤,等他穿上厚重的战斗服,背上空呼机,带上救火装备,这一数字飙升到了103.9公斤。

  接到指令后,张日升和其他三名战友迅速出发徒步上楼。4分16秒后,4名攻坚组成员到达了20层。此时张日升早已汗流浃背,气喘吁吁,他来不及把汗水擦干,放下装备、脱掉战斗服再次称体重,体重下降了1斤。也就是说,从1楼负重爬楼梯至20楼,他流了整整1斤的汗,心率经测试也从出发前的59次/分钟加快到156次/分钟。

  78米登高车升到18楼救人

  用了13分25秒

  之后上阵的登高车也让人大开眼界。据了解,这辆长15.6米、宽2.5米、高3.9米、重45吨,有5排共12只轮胎的消防车由芬兰博浪涛公司生产,全称叫“78米曲臂登高平台消防车”,由宁波市政府斥资1700万元购买,也是宁波最高的消防车。

  在实战训练现场,这辆78米的登高车展开折叠,缓缓上升,用时13分25秒,成功营救被困人员。杨熙文说,这13分多钟的时间,是登高车停稳后,在相对理想的环境下从地面展开到营救被困人员的时间,并不包括接警、出动的时间,路上拥堵或场地限制等突发状况,所以遇到高层火灾,必须第一时间设法撤离,实在撤离不掉了,再等待消防救援。

  此外,虽然登高车的理论高度比实训的18层更高,但由于是高空作业,它对事发现场的风力有严格要求,最高能承受12.5米/秒(相当于6级风)的风力。毕竟越到上面风越大,它会抖动得越厉害,人在上面就越危险。

   保护好

  高层建筑内的消防设施

  冬练三九,夏练三伏,不管是严冬腊月还是高温酷暑,宁波消防官兵的日常训练从未间断。

  目前,宁波共有近6000幢高层建筑,高楼结构复杂、人员密集,一旦失火人员难以逃离、火势难以控制。2016年年底,宁波专门成立了高层救援队,定期开展高层灭火疏散实战演习,提高高层建筑突发火情的应对能力。

  除了学几招自救常识,对高层住户来说,最重要的就是要关注和保护高层建筑内的消防设施,因为设施靠谱可用,这样才能在火灾发生的第一时间科学自救,灭小灭早。

  “业主平时不要擅自占用消防设施,如果发现消防设施出现损坏等问题时,要第一时间与物业沟通,如还存在隐患,及时拨打96119火灾隐患举报投诉电话,我们会派专业人员对隐患进行排除或整治。”杨熙文说。记住这五招关键时刻能救命

   高层建筑火灾发生后,受困人员在等待救援的关键15分钟内,记住这几招,或许能救命。

   招数一:由着火位置选择逃生路线

  高层建筑内部各种管道纵横交错,是火灾烟气迅速发展蔓延的重要因素。因此,高层着火时,尽可能了解火灾蔓延和烟气弥漫的方向,判断着火位置,选择逃生路线。

   招数二:楼上着火时,下楼勿乘电梯

  利用各种楼梯下到安全地带,千万别乘坐电梯,火灾中随时可能断电。另外如烟气涌入电梯通道,人很容易被浓烟毒气熏死。

   招数三:本层着火,切勿轻易开门

  先用手背轻触房门,如果发热,说明大火或烟雾已封锁房门,此时切不可轻易开门,用毛巾、被子等堵塞门缝,并泼水降温。同时可用艳丽衣物向窗户外晃动,向救援人员暴露自己的位置。

   招数四:楼下着火,捂住口鼻躲避烟雾

  切不可轻易尝试突破火点,应该尽快向避难层移动。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同时用湿棉被包裹身体,弯腰低姿移动。如果不能到达避难层或者楼顶被锁,应该尽快选择躲避位置,以火势和烟气蔓延到的楼层以上3至5层为宜。

   招数五:选准躲避位置

  在选择躲避位置时,要尽量靠近建筑主要通道的房间,以便在救援人员到达后第一个被发现。一定要保持冷静,根据情况迅速自救,不要一味等待救援。(本报记者 王健 通讯员 颜杰 蔡俊/文本报记者 郭戟铠/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