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名高一生拜浙大一线科研岗位教授为师
上周日上午,浙大纳米楼多功能厅内,36名分别来自杭二中、学军中学、杭高、杭外4所学校的高一学生在这里进行拜师礼,他们所拜的“师父”都是来自浙大一线科研岗位的教授,有些是“千人计划”国家特聘专家。之后的一年里,这些学生将各自跟着自己的“师父”搞科研。
会有这场“拜师礼”,是因为这36名高中生是浙江省第二批被“中学生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培养计划”录取的学生。据悉,“中学生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培养计划”是中国科协去年开始,在全国部分省市的重点高校、科研机构组织推行的项目,浙江省是首批试点省市之一,去年首批录取的学生是30人,分别是杭二中、学军中学和杭高的高二学生,杭外是今年新增的试点高中。
节假日与“师父”搞科研
“你们周末有空就可以联系我,我先帮你们重新梳理延展高中的化学知识,之后再决定你们的课题方向。”仪式结束后,李浩然教授将新收的两个“徒弟”拉到一边,开始布置“拜师”后的学习内容。
“我希望他们能‘跳’出高考的化学,不要把这门学科给学‘死’咯。”李教授曾教过“启真”班和“求实”班大一学生的化学,对这一年龄段的学生了解比较多,“化学其实是门很有趣的学科,活学活用是最好的学习状态。”
在未来的一年里,这些学生将接受各自的科学训练,导师们会根据他们的兴趣特长,布置一定的研究课题,让他们利用周末或者节假日的时间进行科学研究。
学军中学高三学生吴婉君是去年首批录取的学生,“拜师”之后的一年时间里,平时“师父”给了她很多文献让她自己看,寒暑假就直接到实验室跟“师父”做实验,“暑假一直跟着‘师父’和博士师兄在浙大的实验室做实验,整个暑假我只休息了3天……”目前她已独立完成一份关于《水稻SPX-MF3蛋白信号肽确定》的报告。
虽然很辛苦,但吴婉君认为收获也很大,“尤其是看到自己独立完成的报告心里感到特别满足,高考之后的暑假我还是希望能有机会跟着‘师父’继续做实验,大学的专业我也想好了,就选生物专业了。”
录取的学生无学科竞赛经历
“这些学生都是对各自的学科有兴趣,希望能借此进一步培养他们对科研的兴趣和基本的能力。”浙江省科协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主任杨英告诉记者,与去年不同,今年被录取的学生没有过竞赛的经历,都仅仅是对学科有着浓厚的兴趣。
“我不是竞赛的学生,也没有任何竞赛的经历,就是对数学有兴趣,所以报名参加了这次的面试,没想到能被录取。”学军中学高一学生金妍言坦言,目前对以后的“研究”方面还没有任何概念,“跟‘师父’聊过之后再说吧……”
被录取的这36名学生都是在自愿报名的基础上,再由学校初步筛选后上报,“4所学校一共推荐了58名学生,最终通过面试的只有这36名学生,其中6名学生是‘候补’学生,不过如果他们表现好,将会成为正式的成员。”
据杨英介绍,最终录取时的面试都是由浙大“师父”亲自上阵,采取“3对1”的方式,也就是,每名学生同时面对三位导师,至于面试的内容包括语言表达、专业知识问辩、逻辑思维考察、综合素质评测等多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