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跑中国经济转型升级 浙江为什么?
03.08.2015 11:02
本文来源: 中小企业
浙江作为民营经济大省,一直是中国市场经济的先行者;如今的经济转型大潮中,浙江依旧是中国创新创业、互联网信息经济的代表。
今年上半年,浙江经济增速达到8.3%,在全国位列第一梯队。浙江政府部门的评价认为,近年来浙江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转型升级成效逐步显现。
诞生义乌商品城和阿里巴巴的浙江,几乎把传统和创新做到了极致。在每一轮经济变革中,浙江及时找准了自己的节奏。在这份转型与增长的成绩单背后,浙江亦经历了阵痛。
作为传统制造业大省的浙江,下辖近90个县(市、区),几乎每个县均有自己的特色产业,覆盖轻纺、皮鞋、经编、电器、打火机等行业。曾经,“浙江制造”以其低成本优势快速占领全球市场,更以其“村村点火、户户冒烟”之势扬名海内名。
然而,近些年块状产业却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转型升级压力。以阿里巴巴为代表的互联网行业的兴起,则被这些产业当做跳板,互联网经济在浙江遍地开花。
在这个新、旧行业互相博弈的过程中,浙江民营企业究竟付出了什么,又得到了什么?为什么互联网企业能在浙江如此蔓延,这种现象又会对传统制造业带来哪些机遇和冲击?传统制造业该如何应对?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走访浙江块状经济样本地绍兴轻纺、海宁皮革,以及创业创新样本地杭州滨江高新区、余杭梦想小镇中十多家企业,囊括传统制造业、电商和互联网技术企业,有年收入上百亿的全国行业领头羊,也有刚刚起步的创业公司,试图对此进行解析。
龙头企业的“工程师基因”
浙江的创业创新离不开杭州,杭州的创业创新离不开滨江。
半年报显示,杭州上半年GDP增长10.3%,重回两位数。其中,软件与信息服务、数字内容和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产业收入规模较大;从增速来看,数字内容、软件与信息服务、移动互联网及电子商务产业增幅较高,分别达58.4%、37.0%、36.6%和33.9%。
从全国范围来看,这一轮经济增量以及资本市场热衷的,都与“互联网+”有关。
自2002年杭州国家高新区、杭州市滨江区管理体制调整,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一直以高新技术产业尤其是互联网行业为主导产业,培育了阿里巴巴、海康威视、华三通信等一大批知名企业。
今年5月底,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到访浙江时,曾考察调研国家安防行业“领头羊”杭州海康威视数字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并对他们拥有业内领先的自主核心技术表示肯定。
海康威视副总裁郑一波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指出,海康这14年的发展是一个技术延伸的过程。从单一的视频产品到系统的解决方案,再到视频内容服务和民用市场,都踏准了时代的节奏。
这背后,需要强大的技术研发能力。据郑一波介绍,海康威视成立于2001年,28人创业团队均来自于中国电科52所,其中,有25个人是工程师,可以说是血液里流淌着“工程师基因”,对研发、对创新一直保持着高度的嗅觉。目前,海康威视将每年7%-8%的销售额用于研发,并且拥有超5300人的研发团队,是安防行业内全球最大的研发团队之一。
如今,海康威视对杭州、浙江乃至全国的带动都不容小觑。一方面是对当地创业创新氛围的示范效应;另一方面,海康威视60%-70%的产品委托外部加工,其发展带动了配套企业数目的增加和规模的扩大。
这种带动也发生在滨江其它高新技术企业身上,成立于2003年的杭州华三通信技术有限公司,如今100多亿的体量里,生产也几乎都是外包,目前已经拥有4000家合作伙伴,近400家合作的网络学院,帮助2万多学生就业。
华三集团从一开始的1亿元销售收入到2014年的123亿元,同样承载着不断创新的过程。
其策划部总监万宁娜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认为,华三的发展道路和中国信息化发展之路密切相关,从2003年国家电子政务大规模建设到金融数据大集中,从互联网数据中心到政务云,华三均参与其中。
万宁娜指出,现在的“互联网+”,在服务交付的获取途径转变方面比较成熟,但在产业自身核心生产力的转型升级上产生实质性变化的还不多,而这也恰是技术型企业的机遇。
华三目前正与合作伙伴一起打造物联网工厂,采集流水线信息,力求提升生产效率;另外还和沈阳机床合作,争取能够做出中国智能制造的案例,这也是国家工信部副部长怀进鹏到华三调研时提出来的目标。
对海康、华三等企业来说,浙江的吸引力在于其市场化程度、产业氛围、浙江人务实风格、政府效率、人力成本、生活环境等多方面。海康威视董事陈宗年曾公开表示,杭州的城市魅力,在于无论大企业还是中小企业都能找到自身发展的空间。
当然,他们也都承认,互联网技术所带来的企业转型升级,还在起步阶段。
风投、产业配套圆梦
伴随着大企业的发展,各类创业公司、电商再现当年“村村点火、家家冒烟”的浙江市场经济现象。
其中余杭的梦想小镇,是近两年杭州发展信息经济、智慧经济的重要抓手之一。而这样的互联网小镇,也随着互联网大潮,在全国各地涌现。
借助梦想小镇的政策和曝光度,杭州杉帝科技有限公司入驻小镇短短5个月之内,成功生存下来,并从2个人扩展到29人。CEO虞洋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是梦想小镇帮助他们实现落地生根。
在虞洋看来,浙江的市场经济一直活跃,而且阿里的成功给了每位创业者实现梦想的榜样,作为杭州人的他,在这里创业显得顺理成章。
梦想小镇中另一家企业,杭州映墨科技有限公司CEO吴宗明则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在杭州,依托浙大以及其他大专院校,对新技术的接受速度很快。
而且浙江的新产业发展,有传统产业的配套。不管是杉帝的3D打印技术,还是映墨所需要的机械加工和模具,都能在浙江迅速找到加工厂家,这是北京、深圳等地无法企及的。
对投资公司而言,产业氛围、投资环境等的考虑更为直观。
梦想小镇中的华旦天使投资,其CEO张洁10多年前创业进入这个领域,如今专注在移动互联网早期的天使投资,已投资了15个移动互联网初创企业,目前主要投在杭州。
在她眼中,投资项目早期更多的是看CEO和团队能否支撑他要做的这个事情,此外才是创业者给出的商业模式。而在浙江,有一大批这样的人。
她认为浙江的核心在于其良好创业环境,而且,浙江经济比较发达,思维相对活跃,尤其是以浙大为代表的大学和以阿里为代表的地区性标杆性企业,都有很好的带头作用。
但浙江系也存在后劲不足和产业链不足等劣势,“浙江在金融层面比不过上海,政策层面比不过北京。”虞洋说。
但张洁强调,浙江的优势是产业投资拥有制造业基础,“产业投资会成为一个越来越重要的力量。”当地从2008年开始,设立跟投式的政府引导基金,引导投资。
传统产业仍在痛苦转型
对很多行业而言,互联网是未来的趋势,但不是万能药,目前不论是绍兴轻纺还是海宁皮革,线上销售所占比重依旧非常小,也意味着还有很大空间。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在走访过程中了解到,线上线下割裂的情况非常严重,更多传统企业对转型无从下手,选择进入电商多数由于国际大环境的变化,以及政府层面以土地、能源、环境容量等要素供给对企业的倒逼。
绍兴轻纺、海宁皮革等多家中小企业老板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很多传统行业已是夕阳产业,同质化太严重,客户需求越来越多样化,订单逐步分散,单个企业利润下降,但由于过去的基础,企业还不到无法生存的地步。
海宁市创思奇服饰有限公司总经理吴强礼指出,皮革业本身存在的季节性问题、消费者需求多样化、原创知识产权缺乏保护、研发人员减少、劳动力成本上升等问题都限制了皮革行业的发展,而皮革行业无法完全实现机器生产又限制了其效率。
另外,皮革和纺织业作为传统的高污染行业,政府采取限制用电、用地、排污等手法也给企业带来了压力。
“特别是这两年,旺季做一个面料,以前只需要一星期,现在可能要一个月,因为每家公司每天的排污指标都有限制。”绍兴野川进出口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华说,淘汰一些落后、污染严重的企业是好的,但也必然会增加企业的成本。
另外一方面的冲击,则主要来自互联网。
吴强礼指出,互联网技术原本应该对传统企业产生促进作用,但浙江的大量小微企业前期没有这个基础,技术进步变成了打击,“互联网+实体企业,真正做起来困难重重。”
由于担心落后时代,传统企业进军线上市场,但对现代网络销售模式不了解,导致能做的规模有限,甚至因为精力分散而导致企业经营更加困难。
传统企业浙江雪豹服饰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蔡玉琼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皮革做电商的难点,一是网络市场的规范性,二是淘宝对于质量门槛的管控,三是企业自身对电商的“游戏规则”还不熟。而目前,企业的直观感受是政府和相关协会对这些企业的扶持并不明显。
尽管组建了电商团队,但大量业务还在线下。雪豹目前在册员工有300多人,电商部只有十几个人。
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也在采取一些自救手段。比如雪豹作为海宁皮革协会的理事单位,参与起草行业标准,努力完善市场规范,避免恶性竞争;同时,企业自身组建设计师团队,添加时尚元素进行创新。
但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对传统企业而言,总体情况并没有缓解,一部分或在这轮行情中被淘汰,或被迫痛苦转型。但另一方面,这样的制造业体系,可以为一般的“互联网+”提供配套服务。
共识互联网趋势
尽管传统行业的个体企业反映利润在下降,但企业总体的销售额保持稳定,再加上服务业增长明显,比重不断增加,浙江省经济总体保持较高速增长有其合理性。
上半年,第三产业对浙江经济增长功不可没,尤其服务业增加值比重为50%,同比提高2个百分点,对GDP的增长贡献率达64.9%,同比提高12.1个百分点。
“从全国层面来看,服务业比重的增加是好的苗头,去掉一部分传统的、过剩的、不适应现代消费需求的,剩下一些中高端的,虽然比重下降了,增长也不快了,但是这个增长的质量是好的。”浙江省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潘毅刚说。
浙江的工业数据也呈现企稳回升态势。今年上半年,浙江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与此同时,浙江上半年工业用电只增1.2%,规上工业单位能耗下降了2.6%,与工业尤其是规上工业的增幅形成鲜明对比。
对浙江而言,这样的现象并不常见。浙江规上工业是以高能耗的冶金、化工、橡胶塑料等为代表。按照以往的规律,用电量高,则规上工业兴;用电量下降,则规上工业进入盘整、下行。业内将浙江的情况归结于,主动淘汰落后产能所致,是好现象。
尽管经济下行压力大,但较多中高端的制造、有潜力服务业、新业态企业发展都非常好。数据中,规模以上工业装备制造、高新技术、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同比均有提高。
尤其高新技术产业对规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2.9%。工业技术改造投资增长13.7%,增速比一季度加快6.9个百分点,已占到工业投资的70.8%。
浙江省相关部门对此分析表示,2009年发布大力推动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目前已取得了初步的成效,尤其互联网会成为浙江传统产业改造、高新产业发展最大的推动力。
在整个浙江,杭州信息经济产业上的表现更是抢眼。上半年,杭州市的信息经济继续保持了较快增长,其中规模以上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236.08亿元,增长21.7%。
一边是在全国106家国家级高新区综合排名中位列第五的杭州高新区(滨江),拥有阿里巴巴、海康威视、华三通信等行业领头羊,正在打造全国信息经济智慧经济示范区;另一边是“省长工程”余杭区“梦想小镇”,正在打造全国互联网创业首选地和创新资本集聚高地。
与此同时,依托阿里巴巴这个平台、借助块状经济传统产业基础的电商,更是将传统产品销往了全国各地,成为全国一道亮眼的风景。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在走访过程中了解到,尽管不少传统企业在大形势倒逼下无奈进入电商领域,或者只是将互联网当作传统渠道之外的另一个渠道,对于如何利用互联网思维推动企业发展迷茫不知,但无一不认为借助互联网创新是必然趋势。
市场主导仍需体制配套
不论传统模式如何,电商模式所带来的效益在不断增长,是不争的事实。
浙江省上半年网络零售总规模继续扩大,省内网络零售达3002.03亿元,同比增长51.39%;省内居民网络消费达1696.07亿元,同比增长45.13%;网络零售顺差稳步扩大,实现顺差达1305.96亿元。上半年浙江跨境电子商务出口13.2亿元,同比增长144.4倍。
在这样的局面下,不少传统企业都寻求互联网之路,或者借助传统行业直接进行纯电商运营,尤其是借助阿里这个平台。
绍兴纺织女神——淘宝排名第一的窗帘商家,正是其中之一。
其运营总监谢何铭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公司几个非专业出身的合伙人从2009年开始做电商,主要也是看准了电商市场和在绍兴当地的资源基础。
公司所做的业务主要是将布料批发过来后进行加工,走纯定制路线,全部使用智能化信息技术,“下一步可能会做一些APP的终端、智能化的软件,真正运用互联网思维。”
短短几年内,公司已经扩大到四五十人的团队。同样,在绍兴做轻纺的绍兴县野川进出口有限公司,在海宁做皮革的三赢、雪豹、创思奇、帕吉欧等公司,也都在扩展自己互联网平台,人员、投入都在增加。
这样的企业,也在不断增加。
野川公司2013年底开始通过阿里巴巴进行销售,但是去年一年电商渠道投入二十多万,效果还不明显,如果明年仍然没有起色,公司会考虑是否继续做下去。
海宁中国皮革城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红晖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皮衣单价相对较高,客户体验要求高,消费者也更愿意到实体店消费,而且电商企业的运营成本也不比实体企业低,比如网上营销成本高、退货率高等问题,因而有纯电商企业由于这些问题反而转移到了实体店。
但根据皮革城的统计,电商的发展整体上促进了海宁的皮革产业,“年轻消费者原来对皮衣的关注度没那么高,电商平台的开辟吸引了这部分人。”王红晖说。
为更好地适应互联网,部分传统企业开始尝试O2O模式,做互联网体验式营销或者资源整合。比如海宁宽腾云线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搭建起了一个皮衣服务平台,整合电商平台和皮衣厂商资源,拓展销售渠道。
但是传统企业中,依旧有大批企业尚未触网,主要原因在于他们不知道如何下手,缺乏真正懂互联网运营的人才。
“做原材料的不会做互联网,做互联网的又不懂皮革,如果两者结合之后肯定前景不错。”海宁皮鞋城的三赢皮革公司总经理李浩杰说。
正如潘毅刚所说,在市场主导的体制环境下,浙江转型升级有一些好的苗头。浙江这样资本比较发达、企业家精神丰富的地方,肯定有先发优势。但这需要依托全国的市场环境,以及为此服务的体制、机制。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
本文来源: 中小企业
03.08.2015 11:02
1-7月浙江网络零售逆势增长10.6%
中新网杭州9月14日电(记者 郭其钰 实习生 苏礼昊)14日于杭州举行的浙江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上,浙江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胡奎介绍,1至7月,浙江累计举办促销费活动近1600场次,实现网络零售额超1万亿元,同比增长10.浙江网
浙江近五年基础研究经费年均增长21.1%
中新网杭州9月10日电(钱晨菲 徐翘楚)“浙江正在加大投放,补齐基础研究的‘短板’。据统计,浙江基础研究经费投入从2015年的26.浙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