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希平为国家教育行政学院领导干部进修班学员作教育改革专题报告

08.09.2015  10:12
  • 9月7日,应国家教育行政学院邀请,省委教育工委书记、省教育厅厅长刘希平在京为2015年教育厅(教委)领导干部进修班学员作题为《关于浙江教育改革的实践与思考》的专题报告。

    刘希平开宗明义说到,改革是浙江教育的主旋律。浙江推进教育改革,始终坚持和贯穿着3个思想追求。一是以教育现代化为统领,这是国家的要求,人民的期盼,也是我省教育发展的内在必然。现阶段教育现代化至少体现在普及化、均衡化、公平化、国际化、信息化、个性化、终身化等方面。二是以选择性教育思想为指导。合适的教育是最好的教育。所谓合适,需要通过师生选择来实现。三是以问题为导向,尤以群众反响强烈的问题为重。找准问题,深入研究问题,着力解决问题。

    这些年浙江推进了很多改革,刘希平认为,其中有3个方面做得比较系统,也比较有成效。第一方面是课程改革。这是具有基础性意义的改革。教什么比怎么教还重要。首先从全面深化高中课程改革着力。高中教育负担最重,群众意见最大。同时又处于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的衔接环节。全面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工作2012年启动以来,已取得明显成效,校长、教师、学生、学校都受益。2014年,借鉴普高课改经验,在原有专业课程改革基础上,全面推进中职教育课程改革。着眼于以生为本,增强职教竞争力,顺应国际教育“融合性”发展趋势,赋予学生更多的选学制、选专业、选课程权力,彰显专业性,将专业教育贯穿就业教育与升学教育始终。目前全省试点学校已扩大到114所。同时还积极将以选择性教育思想为指导的课程改革,向初中、小学以及大学延伸。

    第二方面是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这是具有导向性影响的改革。高考招生制度改革浙江一直在进行。2008年,英语听力、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课实行平时考试。2009年起实行高考分类考试,考生自主选择考试类别。2011年着眼于扩大地方本科高校招生自主权,也为了促进普通高中学校课程改革,研究推出了普通本科院校“三位一体”招生。2013年7月开始,着手制订本轮高考招生制度改革方案。主要思路是,减少必考科目,增加选考科目,实行一年多次考试,实现高考招生与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更多结合,在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前提下,给学生更多的考试科目和报考学校选择权,给高校更多的考试科目选择权和选择学生权力。去年9月方案推出后,社会总体认可度比较高。目前各项工作推进比较顺利,对深化高中课改及加强高校专业建设的促进作用已经显现。

    第三方面是教师管理制度改革。这是具有治本意义的关键改革。解决有书读,政府是关键,解决读好书,教师是关键。2011年,在总结以往培训经验的基础上,在全省制订和建立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培训制度。这一制度最具革命意义的是,在学校统筹培训规划的基础上,教师可自主选择培训项目、时间、地点,同时在选择培训机构上引进竞争机制,不分省内省外,所有培训机构通过提高培训针对性和水平竞争培训机会。2013年,省教育厅会同省编委办、财政厅、人力社保厅联手建立县(市、区)域内公办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校长交流制度。目的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制度规定,教师校长交流须随迁劳动人事关系;骨干教师每年参与交流的比例不低于符合交流条件骨干教师总数的15%。还从政策上明确干部选拔、评先评优、职称评聘、培养培训等都向参与交流的教师倾斜。这项改革推出后,系统内外对它的评论都非常积极。有媒体说,这是一项富有人情味的改革。2014年,省教育厅又会同省人力社保厅发文,向高校全面下放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审权,包括自定标准、自主评聘、自主发证。为防止一放就乱,建立健全监督管理机制,要求高校科学制订规划,严格控制岗位数量和结构比例,规范评聘程序。

    最后,刘希平深有感触地说,这些年推进改革一路走来,深深感到改革是一个沉重的话题,真正的改革势必触及灵魂,触及利益;但更是一个时时让人激动不已催人奋进的话题,因为唯有改革,才会有事业光辉灿烂的前景。改革需要坚持、再坚持。推出改革需要坚持,落实改革更需要坚持。最为重要的是推进教育改革需要教育工作者敢于担当。

    报告会期间,刘希平还与学员们进行了热烈互动交流,与学员一起探讨了相关问题。学员们表示,刘希平的报告很耐听,既有理论思考,又有实践经验,值得借鉴学习。据悉,来自全国26个省区市教育厅(教委)的领导干部听取了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