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百度口碑陆续收到来自杭州、上海等地200多名消费者投诉,反映杭州多家宠物店涉嫌出售“星期狗”,以病犬欺骗消费者。
“明知宠物市场之乱,就没有一个部门能管得了吗?消费者权益究竟该怎么维护?”对于大量网友的这一抱怨,本报记者调查发现,杭城目前存在大量打着“宠物美容”“宠物用品”等名号的商铺,以“宠物领养”的形式进行犬类交易。而这种“宠物领养”模式,公安、工商、城管、畜牧兽医等部门却难以进行有效监管,更让消费者维权陷入困境。
难以查证的“星期狗”
2016年11月至今,短短两个月内,杭州市民赵小姐买的三只狗,相继因病去世。另一位市民刘先生,在这家宠物店买到的哈士奇,回家几天就被查出肚子里有大量寄生虫……网友们纷纷认为,他们正是买到了“星期狗”。
所谓“星期狗”,是在消费者购买之前就已患有疾病的狗,因被注射血清或抗生素难以查验,待消费者购买后,这类狗7天之内就会出现呕吐、咳嗽、便血等各种问题,直至最后死亡。
他们买狗的地方,是杭州市下城区东新街道白石巷的一家宠物店。这家宠物店没有店名,门口的招牌上只写着:宠物用品店。据杭州东新市场监督管理所统计,这家宠物用品店,从2016年5月注册登记以来,有记录的投诉就有74起。
面对质疑,宠物店老板房先生并不承认,“出了店门情况就不受我们控制,为什么狗病了死了,责任就一定是店里的?”
“正因为难以查证,责任的归属就更难下定论。”给赵小姐的狗看病的李医生说,“难以查证”是起纠纷的最主要原因之一,“出了宠物店的门,在街道、公园、楼道等地,客观上都可能会染上病毒。”
他曾多次被要求作为宠物医生作证,面对情绪激动的消费者,医生也只能提供病例,证明宠物在医院里做检查时的身体状况。“但医院的病例,宠物店未必买账。”李医生说,宠物医院并不像畜牧兽医部门,并不是指定的鉴定机构,“即使上了法庭,我们提供的证明也只能作参考。”
犬类销售变“领养”
除了被质疑销售“星期狗”欺骗消费者,杭州众多宠物用品店,更被指以“领养”名义销售宠物狗。
据杭州市城管委最新统计,杭州目前已办证犬只20560条,其中2016年新注册2773条,比2015年增加了2278条。记者随机走访位于下城区体育场路上的两家宠物美容店,店里有柯基、博美、泰迪等宠物狗,均可以出售。
事实上,说这些店从事“宠物销售”并不准确。尽管消费者花了钱,但却是以“领养”的名义进行的。
在白石巷这家宠物用品店,店长房先生拿出了厚厚一叠蓝色的领养协议作解释:“我们不卖狗!只是帮忙寄养,卖的是笼子和狗粮。”按照店里的规定,每条狗被带走之前,都要求消费者签订领养协议。这张领养协议,赵小姐确实签过。在协议的最末端注明了领养价格,并且要买家确认“领养费用委托店家代转寄主”,还标着八个大字:愿者领养,责任自负。
“骗局!这就是个幌子!”刘先生认为,这是用来搪塞消费者、逃避责任的手段:“说是领养,寄主是谁?那么多狗,都有证明吗?”
对于这张各执一词的领养协议,浙江省佑平律师事务所法律专家俞起解释:“宠物销售、宠物美容、宠物诊疗三种商业行为尚且还有主管部门,但领养行为是‘领养人’与‘宠物主人’私下达成的协议,属于个人行为,监管无法涉及。”
但俞起认为,如果领养价格已经和市场价格接近,那么就涉嫌变相销售。
宠物市场呼唤监管
对于宠物市场的乱象,监管部门纷纷表示“无从下手”。
杭州东新市场监督管理所副所长傅明亮说,白石巷这家宠物用品店,至今登记在案的投诉已经有74起,投诉情况基本相似。“但因为不是买卖交易行为,我们管不到。”傅明亮说,包括工商、城管、公安、畜牧等部门在内,都曾接到过这家店的投诉,由于执法和监管权限的限制,他们能做的也只是帮助协调。
下城区动物卫生监督所所长胡耀平说:“提及动物很容易想到畜牧兽医部门,但事实上我们并没有强制执行权。收到投诉举报后,能做的也只能是配合公安、工商部门联动。”
1996年1月1日起施行的《杭州市限制养犬规定》,自2004年第三次修订后,12年以来再也没有修订过,不少规定已不适应当前城市发展的需求。
“我们能做的,是呼吁尽早出台相关规定明确‘宠物领养’概念,规范领养尤其是带有经营性质的领养行为。另外,消费者在与商家签订领养协议时,要仔细阅读并理解协议内容,一旦出现纠纷,协议内容会直接影响维权结果。”俞起提醒道。本报记者 江帆 包敦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