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音陈强斌:顺势起舞的“跨界人”

24.08.2015  09:47

  中新浙江网8月23日电(记者 汪恩民)2015年8月21日,由上海音乐学院与上海二十一世纪民生美术馆共同承办的“声立方——超感官空间——从听觉出发的非典型跨媒介艺术展演”在上海拉开帷幕,引来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展出将一直持续至8月30日。

  “声立方”的负责人,正是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工程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曙光学者陈强斌。日前,陈强斌在杭州接受了中新网记者专访,讲述了他一路“跨界”,引领“潮头”的“艺术人生”。

  干净朴素的穿着,带着磁性的嗓音,专注而真诚的眼神,这是陈强斌带给记者的第一印象。从一名出色的“作曲人”,到音乐工程的“弄潮儿”,谈及一路跨界的经历,陈强斌反复强调一句话:“不是我个人的原因,而是这个时代的原因。”

  “20世纪,传统音乐到了最鼎盛的时期,是因为20世纪唱片业的兴起和发展。到了21世纪,网络和数字化的兴起,必然带来新的变化。”陈强斌认为,上海音乐学院在国内最早一批开设音乐工程系,是具有前瞻性的。

  陈强斌1987年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作曲指挥系作曲专业,毕业后留校任教。在校学习期间,先后师从邓尔敬、杨立青、王强等著名教授、作曲家。

  “我是幸运的,因为赶上了好时候。电脑来了,新技术来了,我正好赶上了,并且敏锐抓住了这个机会。”陈强斌回忆,自己是在1989年接触到电子音乐的。“我当时参与了很多广告、电视、电影、舞剧等音乐的创作和制作,除了作曲,舞台、灯光、演员、信息的传递方式等,都需要考虑,对于我来说是再学习的过程。”

  回忆起当时做电子音乐的心态,陈强斌记忆犹新:“有的人可能觉得我不务正业,这不是传统音乐。但是,我当时就一个想法,这是一个趋势,我不做谁来做?我的音乐梦想,从来没有变过。我更关心的,是有没有把好的音乐,在这个平台上呈现出来?”

  陈强斌认为,现代的数字技术,给艺术家创造了极大的可能性,那是与全球最顶尖艺术家平等创造的可能性。陈强斌用自己的经历,阐释了这个真理。

  1990年,陈强斌参与创办了上海音乐学院电子音乐实验室。到2003年,陈强斌创意设计的音乐会项目:“传统与现代在这里交汇”,获得上海教育基金会、上海市教委资助的“曙光计划”项目。。。。。。2006年,陈强斌创办了上海国际电子音乐周。2015年10月,将举办第五届。上海国际电子音乐周已经逐渐形成国际影响力。德国、法国等世界各地的机构,也纷纷邀请他的团队去巡演。

  在艺术与科技融合方面,陈强斌带领的团队,已经与世界一流水平看齐。

  以此次“声立方”为例,展演共分四大乐章。它跳脱出传统音乐会的演绎模式,而是将舞台、3D声音系统与灯光融合一起。观众走进空间内部,舞者则在观众之间游走。他们身上安装有各种交互装置,随着他们位置和速度的变化,声音也会呈现出不同的波动,整个空间成为一个自给自足的空间系统。

  据介绍,“声立方”中所应用的“3D全息声音”技术,是目前全球最先进、最成熟的3D声音还原技术。为了本次展演绎,该系统布置于美术馆长24m、宽22m、高13m的核心筒内,由129只音响共同组成。

  陈强斌认为,整个系统是一件声音装置作品。他表示,在演出现场,观众会感到声音离得更近,和其身体有所呼应。“你聆听的是空间现场演奏的声音——不仅是音乐的现场演奏,不仅是歌者的现场吟唱,而是空间整体的现场呈现。”

  “声立方”的演出,引来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和“叫好”。著名音乐理论家、评论家杨燕迪用了五个“跨”,来描述自己的感受:“跨感官,跨艺术,跨时空,跨媒介,跨科技!”

  “上接先锋实验,下接后现代混搭。”杨燕迪认为,电脑搡控,真人秀互动,触及了当代人生存境遇。又以音乐特有的韵律与结构感,予以加強与统合,值得关注!

  “下一步,上海音乐学院将联合中国美术学院、复旦大学等多家知名高校,准备建立中国第一个‘音乐科技研究所’。”陈强斌告诉记者,研究所将围绕艺术进行开发与创造。“我接下来将重点投入这个项目,为艺术与科技的融合,做更多创新的探索。”(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