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非遗项目历时近10年从“乡间地头”走进陈列馆
从2007年开始收集整理,兰州市西固区非遗中心办公室主任葛艳秋和她的同事们花了将近十年的时间,将散落在“乡间地头”的38项非遗项目搬进了陈列馆。
兰州市西固区非遗陈列馆于第40个国际博物馆日正式开馆。这是葛艳秋团队近十年“风里来,雨里去”的工作成绩。“这38项非遗项目,都是我们从农村的传承人那里收集来的,都在很偏远的地方。”葛艳秋说。
素有“西北边陲重镇、丝路古道要冲”之称的兰州市西固区,现有包括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美术等在内的38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其中,“黄河水车”工艺于2006年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因为年代久远,许多非遗项目一度面临失传,非遗项目的挖掘、保护和研究是一项漫长而琐碎的工作。葛艳秋坦言,为了做到种类、线索、村镇、艺人“四不漏”,她已经记不清去过多少次庙会,找过多少次老乡了。
通过走访当地的民众和非遗传承人,经过采访、整理、建档立项,葛艳秋和同事们撰写调查报告60余万字,拍摄图片600余张,采集影像资料300余盘,收集实物资料100余件,将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以陈列馆的形式展现在市民面前。
近日,中新网记者走访了兰州市西固区的非遗陈列馆。玲琅满目的非遗展品让路过的市民驻足观看,很多年轻人忍不住好奇地询问,年长的人则耐心地向他们讲解这些展品背后的故事。
临近中午,跳完军傩舞的郭凤玲和朋友们涌进了陈列馆。年近花甲的她是兰州市西固区军傩艺术团的团员,戴上面具,穿上盔甲,郭凤玲和她的“战友们”在舞台上表演战场上的“厮杀”。“我觉得跳军傩都把我跳年轻了。”郭凤玲说。
西固军傩,相传为汉骠骑将军霍去病远征西域,途经此地时所遗留,寓娱神祈福,敬天保民之意,涵盖了舞蹈、音乐、美术等多方面的艺术元素,是罕见的民间艺术形式。2006年,西固军傩正式列入甘肃省第一批非遗名录。
看到陈列馆里的军傩舞面具和盔甲,郭凤玲告诉记者,自己跳军傩,只是为了锻炼身体,看到陈列馆里的军傩舞面具,她有一种神圣的“使命感”。“我知道这是非遗项目,可了解的也不是特别详细,现在看到这些才明白,我也是传承人啊。”
“很多年轻人现在都不了解我们的文化遗产,更不要说传承。”葛艳秋现在每天都在陈列馆里为市民做着免费讲解,她希望花了近十年收集整理的东西,能真正对人们有所启发,能让更多的人了解西固区的历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