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田河道经营权承包到户
将辖区的河道经营权承包到户,让山区“死水”变“活水”,变政府被动治水为全民主动治水。在青田县章村乡,以“河权承包到户”为主要形式的河道经营权改革,正日益激发村民治水护水的热情,悄然改变着村庄的面貌和村民的文明习惯。
权和利捆一起
先管理后盈利
寒冬时节,记者走进章村乡章村。与冬季萧条的景色相反,眼前流过的章村港河水丰沛,清澈见底,一群群石斑鱼逐流而嬉。
“自从‘五水共治’后,河里的垃圾不见了,水变清了,久违的石斑鱼又成群出现啦。”50多岁的村民陈立标每天都要花上4小时巡河,什么时段有人来偷鱼、哪段河里石斑鱼最多,他都一清二楚。陈立标自称是“法定河长”,因为他与村里签订了河道经营承包合同。
2015年5月,章村乡开始探索河道经营权改革,推出“河权到户”,将各河道的经营权分段承包,通过集体承包、股份制承包、合作制承包、农户承包、公司制承包以及华侨承包等模式,建立了集保洁、渔业、建设等为一体的河道开发与管理长效机制。
2015年10月,陈立标与章村村委会签订了章村港河道承包合同。合同约定:河道承包期3年,租金共计150270元。在权利与义务一栏里明确规定:“承包者可以在河里捕鱼盈利,但不能在河里投放饲料、规模养殖、破坏生态。同时也要承担河道的卫生、保洁等义务与养护管理。”
“再过半年,这些石斑鱼就可以捕捞了,都是野生的,市场上一斤可以卖到80元。”看着河中欢快游弋的鱼儿,陈立标满脸期待。
据了解,目前章村乡已完成章村、旺山、吴村等9个行政村、16条河道的承包权改革工作,承包河道长度达85公里,承包费计55.8万元。“河道经营权承包到户,不但河道有人管理,每年还可以省下河道保洁费12万元左右。”章村乡党委书记廖建利说。
村民入股承包
自觉参与护水
在吴村村,村民们正热火朝天地修筑堤坝,有的砌石块,有的栽树…… “原来河道两边杂草丛生、乱石成堆。”村民王伟平说,现在经过整治,既干净又整洁,岸上大树林立,一座观水亭已显雏形,两边荒废的农田经过流转后已整理成采摘园。
去年5月,青田君旺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竞得了吴村村河道的3年经营权,承包费共计12万元。村民又将12万元的租金以股份的形式投入,参与河道经营。
村民建设村庄的热情被激发起来,不仅自筹了100多万元修路、建拦水坝、水上休闲娱乐等项目,还以河道为依托,开发农村休闲旅游。
“建好后,这段河道就是垂钓中心,沿着河道,两岸再种上草莓、橘子等采摘区开发渔家乐。”50多岁的王建庭一有空就到河边参加义务劳动,“治理以前,大家都习惯往河里倒垃圾。现在不一样了,只有保护好这条河,我们的钱袋子才能鼓起来。”
“这种以公司为龙头,全村村民入股的承包方式,不但激发了村民的创业热情,还改变了村民的思想观念。”廖建利深有感触,“以前是干部在前面捡垃圾,群众在后面扔垃圾,干部在河里清淤,群众在岸上观看。现在,这种情况再也看不见了,保护河流成了大家的共识。”
南非归国华侨
也来承包河道
黄肚村位于八面山脚下,村庄风景如画,穿村而过的黄杜村河恬静秀丽,格外清澈,河道中段两棵古老的大樟树紧紧相拥,一条老式的廊桥横跨河道。
“我要把这条河做成最美的风景线。”南非归国华侨汤良贵是黄杜村河的承包人。去年10月,刚刚回国的汤良贵被治理后的黄杜村河深深吸引,“河权到户”的机制更是让他看到了家乡发展的机遇。他出资4万元从村老年协会转包了河道经营权。
从承包生效后的第一天起,汤良贵就请来了专人,每天清洁河内垃圾,同时在河内原有野生石斑鱼的基础上,投放了几十万尾田鱼苗。
河道清了,鱼儿游起来了,汤良贵有了更长远的发展计划:投入资金筹建3栋民宿,再建一个纯生态的垂钓中心。“吃野生鱼,看生态河,住原汁原味的民宿。”汤良贵认为保护好这条河,经营好这条河,才能让这条河清水长流,才能激活整个村庄的经济。
“发挥‘五水共治’成果,结合独特的区域和资源优势,做深做实山区水文章。”青田县委书记徐光文说,“‘河权到户’营造了政府、承包户和村民多方的共赢共享。”据悉,目前“河权到户”治水经验已在丽水9个县(市/区)全面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