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瓷“散人”卢伟孙:每个作品都是自身感受的传达
中新网浙江新闻9月26日电(沃丹英)“青瓷作品,它的韵味并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而是自身流露出来的一种感受的传达。”卢伟孙说。9月22日-10月22日,“春山·秋水”卢伟孙青瓷艺术展在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举办。
卢伟孙,1962年出身于龙泉,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中国陶瓷艺术大师、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龙泉市政府授予青瓷艺术终身成就奖。
说起瓷器,不能不提宋代。宋代瓷器称为中国艺术史上的巅峰,是中国陶瓷史上最为出彩的一个朝代。许多陶瓷艺人也不断研究、学习宋代技艺。
对此,卢伟孙表达了对传统的审美认可并提出了对当今青瓷另一意义的语境审美的可能:“除了宋代的审美外,是不是还有其他空间的存在?是不是还有另外语言的存在?”他尝试用青瓷烧制的语言来挖掘青瓷另外的审美,他借助雕塑语言,把量感、幅度,包括情感融入其中,精心设计每一个小细节。
他说:“青瓷的烧制(青釉在高温中)会产生流动,这个流动也很美,像水一样,深浅变化,我觉得高温下产生一种自然的流动更加优美,更加符合人的一种表达。”
卢伟孙将感悟出来的青瓷语言不断地运用于青瓷创作中。1994年,他创作的“哥弟”窑纹胎作品《冬的思绪》获得《第五届全国陶瓷艺术设计创新评比》一等奖,这个作品也是他成名作之一。
“这件作品我选择了很简单的类似茶杯的造型,很简单的几条纹,结合青釉,表达冬天的感觉恰到好处。”对于卢伟孙来说,这件作品被人认可是对他最大的鼓励。
如今,卢伟孙的作品也逐步成熟,其灵感基本来源于他的生活及他的成长过程,他表示:“青釉是半透明的,隐隐约约的,就像我们早上起来看天空、看水,云起云雾的感觉。这种感觉对我来说是成长过程,我会在这之后经常思考自己的作品,将自然风景融入其中。”
总结自己成功的原因,他说,他这一生何其幸运。卢伟孙师从著名青瓷艺人徐朝兴,上个世纪80年代末,又在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学习。其中,正是学院当代艺术发展变革的重要阶段,卢伟孙置身其中,耳濡目染,才能逐渐形成自己的青瓷语言特色。
90年代,他所在的龙泉青瓷研究所体制改革。面临下岗的危机,他逆流勇进,在这次机遇中迅速成长。
“体制改革对我们来说是冲击与机遇并存的,因为创作思维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思,青瓷技艺也能不断提升,通过跟客户的交流及学习相关书籍里的技巧,我们的制作水平也越来越高。”他如此评价。
除了分享青瓷创作过程中的感悟,卢伟孙还对年轻一代青瓷工艺师有以下寄语:“现代年轻人受的教育程度比较高,青瓷制作工艺也不错,但他们考虑到自己的生活,会更多地制作迎合市场的作品。我觉得除此之外,青瓷创作还是需要坚持自己的创作方向,表达自己内心的东西。龙泉青釉灵动的语言,或幽深或刚性,只要你找到一个点都可以去做。”(完) 【王毅婷】来源: 中新网浙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