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文学影视化“高烧不断” “90后”渐成国产票房主力

28.04.2015  10:51

  翻看近段时间的排片计划,一股郁郁葱葱的校园、青春气息正以不由分说之势扑面而来。
  由同名畅销小说改编而来的本土电影《左耳》自4月24日开始在国内上映。截至4月26日的首周三天票房已累计达到1.91亿,成为又一部获得票房成功的青春文学改编电影。
  而在《左耳》之后,同样由畅销青春小说改编的《何以笙箫默》将挟电视剧版的高人气杀入“五一”档,备受争议但票房飘红的《小时代》系列的第四部也将在7月上映。不仅如此,包括《泡沫之夏》、《夏有乔木》、《谁的青春不迷茫》等一大批青春片也已密集立项,其背后的商业推手正想尽办法希望将原著的人气转化为可观的商业价值。
  事实上,近两三年青春片早已取代了古装大片,成为国产电影“新贵”。取得7亿票房佳绩的《致青春》聚焦校园怀旧题材,享受到了海外大片般的观影人气。而在其先后,包括《失恋33天》、《同桌的你》、《匆匆那年》、《重返20岁》及三部《小时代》系列电影等青春片扎堆进入市场,并都收获了不俗的票房表现。
  背后的商业逻辑已初露端倪。据近期中国电影家协会发布的报告显示,“90后”已经成为中国电影票房贡献最大的观众群体,而其正是青春题材电影走红的受众基础。这类成本低、题材相对安全的青春片,无疑是片商乐于投资的领域。
  迅速蓬勃起来的青春文学影视化现象,在业界却是争议不断。一方面,近年取得商业成功的青春片绝大多数改编自畅销青春小说,小说提供了现成的故事并自带大批关注受众,很大程度上强化了影片商业前景。一旦配合良好的话题营销,就能完成青春片“以小博大”的票房奇迹。然而,如同其他商品一样,如此多同质化题材涌入影院,审美疲劳导致的青春题材退潮也已风险暗存。
  青春文学影视化屡试不爽
  青春题材电影《左耳》的投资运作模式,堪称近年来“小言”(言情小说)文学影视化的标准配置。明星跨界导演、青春偶像主演、SNS跨界预热与深度互动等要素一应俱全。
  据业界相关电影票房汇总数字显示:《左耳》4月24日上映首日的票房为5340万,首周三天的票房便突破1.91亿元。这部自作家饶雪漫的同名畅销小说改编、由光线传媒(300251.SZ)和凤凰传媒(601928.SH)控股的译林影业共同投资的电影,片方投资成本为6000万。这也意味着,排片周期尚很长的这部电影已进入纯盈利的阶段。
  就在今年五一档期,都是青春小说改编的《左耳》和《何以笙箫默》上映日期前后仅相隔了一周。
  屡试不爽的商业回报无疑是这类电影逐渐占据大银幕的背后诱因。近年青春片大军中票房表现最佳的《致青春》,由演员赵薇导演,最终收获票房7.26亿元;作家郭敬明跨界执导的三部《小时代》系列电影票房总和也超过13亿,其他多部清纯电影的票房也多在3~6亿元之间。考虑到其大多都是仅几千万元的成本,和动辄上亿的古装大片相比,青春片显然是更安全的投资标的。
  在此类电影的发行操作中,也一直贯穿着浓厚的“营销为王”思路。《失恋33天》曾另辟蹊径的开创“光棍节”档期,首次尝到了这一新兴档期所带来的巨大成功。“只要营销得当,近两年来在全年各个档期上映的热门青春片似乎都能卖座。《匆匆那年》进入了竞争激烈的贺岁档对决多部大片,《致青春》和《同桌的你》也都选在了五一档期,《小时代》更是连续三部都选在了暑期档上映。”有资深业内人士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青春片渐成主流的商业表现与中国电影市场观影群体的年轻化息息相关。博纳影业(NASDAQ:BONA)董事长于冬曾在去年透露,目前中国电影观众的平均消费年龄是21.6岁。而在中国电影家协会发布的《2015中国电影产业研究报告》中也指出:去年中国观影人数接近1.3亿,其中“90后”以17.1%的人口占比贡献了42.1%的票房,已成为电影票房的最大贡献群体。
  满目青春片被疑过热
  选择改编畅销小说似乎给这类电影的“速成”提供了基础。据悉,由乐视影业投资的电影版《何以笙箫默》2014年11月正式启动,今年4月底就已上映,整个项目制作周期仅有4个月的时间。
  就今明两年内,各家影视制作公司还将推出一批青春小说改编的电影,这当中不少已经进入拍摄阶段。连续参与多部卖座青春片的光线传媒已宣布将制作《谁的青春不迷茫》,和《何以笙箫默》一样已经有电视剧版本在前的《泡沫之夏》也已宣布要拍摄电影版,此外《致青春》的续作和郭敬明最世文化旗下作家的电影改编也一直有新消息传出。
  不过,随着“IP概念”(知识产权)的兴起,青春片的项目开发已不再局限于改编小说。去年取得6.8亿票房的《同桌的你》就没有以小说原著打底,而是依靠监制高晓松的同名热门歌曲这一品牌创作而来。计划在今年7月上映的《栀子花开》则是来自导演何炅本人的同名歌曲。
  在商业回报水涨船高的热闹之下,影视化后的青春题材则口碑难如人意。刚刚上映的《左耳》豆瓣评分已跌至5.7分(10分满分),落入了《同桌的你》《匆匆那年》等同类题材叫好不叫座的境遇。而在前述的青春片中,仅有《致青春》获得过权威电影奖项金马奖的认可。
  “平均两三个月一部青春片,题材如此雷同会否导致观众审美疲劳,这些都是业界需要警惕的问题。”前述业内人士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