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届FIRST青年电影展入围影片名单公布

13.06.2016  23:43

  在一番关于导演意识、电影本体论、电影议题等内涵和外延的探讨中,近日,第十届西宁FIRST青年电影展入围影片名单终于尘埃落定。最终51部影片从报名的1307部影片中突围,而最受关注的剧情长片部分,共有9部影片入围,均为导演长片处女作,且有7部世界首映。

   处女作,呈现多样化的探索和尝试

  从剧情长片来看,影片对题材类型、叙事结构、表现手法有多样化的探索和尝试,及生动的电影意识和表达诉求。曾担任顾长卫编剧的顾伟导演长片处女作《野长城》进行了一次“小空间大叙事”的电影行走,单一空间的限制对导演技能和剧本完善度具有较高的要求。张大磊导演的《八月》的黑白影像和摄影调度等都呈现出独特的质感。同是黑白画面的《保守之地》对信仰命题的荒诞性表现手法,而具有鲜明的个人风格。但制作简陋的伪纪录片《中邪》,则更让初审评委们眼前一亮。

  关注乡村问题的影片《喜丧》《冬天里》双双入围,传统乡村结构和乡村老人问题的不同切入点,及电影调度处理、摄影等细节处理的差异,相信后续将引发更发散的讨论。而青春题材影片《我心雀跃》,不同于很多同类型影片消费集体回忆的形式美学,影片细节层次的处理精致细腻,有初审拍案表示这是近年来难能可贵的青春片。朝鲜族导演朴成镇的处女作《国界》,聚焦中朝边境的脱北者,源于导演个人生命经验的创作,彰显了导演原生的表达欲望。可以说,类型多样、议题广泛以及风格化的大胆尝试是今年入围剧情长片的显著表征。

   纪录片议题的挖掘和艺术价值提高

  整个初审阶段关于纪录长片入围的讨论,几乎是在题材意义、导演技能、艺术价值等多重标准的角力中完成的,而其间的权重一度成为争论的焦点,这似乎是纪录片评价历来的迷局。从最终纪录长片入围情况来看,虽然有些影片因为导演掌控力的缺失还无法形成深刻的议题,素材意义的挖掘不够精确,题材猎奇性的疑点无法完全释怀,但整体上来看,今年FIRST入围纪录片在关照现实和艺术价值实现的火候把握上,相较往年均有所提高。一些本已司空见惯、街头巷尾总有谈论,却讳莫如深的中国式故事,年轻的纪录片创作者通过不同层次的挖掘,提醒现实的痛点。

  其中,《吾土》《消失在黎明前》《宫殿之城》都置身于城市化进程的议题下,去探寻这其间遗忘的不同角落。而关于支教题材的《飞地》,导演通过对人物意识反差的捕捉和刻画,让影片有了特殊的况味。对比其他矿区题材的纪录片,《花山道口》更以冷静客观的视角深入环境中的群像。《湖岸》则站在全球化视角和人类学样本的范畴内,去探视民族传统文化损毁的伤痕。

  在关于入围纪录片的讨论中,话题会经常停留在题材猎奇性的争辩,这与导演的艺术处理往往是并行的话题,《昨日狂想曲》里堂吉诃德式的人物选择,勾连着社会巨变下无法妥协的历史境遇和难以直面的精神创伤。《黄星绿地满天红》以个体入手,谨慎地观察台湾左翼群体。题材的吸睛力与电影本体的艺术价值有了恰当的连接。

   短片彰显创作活力,国外影片突破电影艺术成熟规则的边界

  短片创作一直是电影的活力地带,风格多样化,创意层出。今年入围短片依然有诸多亮点,《造化》定点时空转换的结构叙事运用巧妙;《生命线》电影感强烈;《野孩子》能激发集体的通感。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今年短片中可以看到很多中国作者对国外题材的关注,有很多中国作者拍国外题材的尝试,最终关于阿富汗难民题材的《flamingo》,全部启用国外制作和演员班底的《露西亚》凭借高质量的制作水准获得入围。

  与国内影片相比,国际部分展现出了更丰富且更有创意的艺术表达方式与影像风格,并且导演能够娴熟而不生硬地使这些充满创新的元素服务于影像的本身,影片不断打破着电影艺术中成熟的规则,突破了类型、题材、媒介甚至是电影艺术本身的形式边界。长片里 《Tikkun》和《Vanishing Point》都有非常强烈独特符合主题的视觉风格;同时也都探索了非常规的叙事手法。短片《Me Tube2:August sings Carmina Buranametube》和《Stream of doubts》都是对电影艺术边界和电影展示介质的探索,在严肃的电影本体的艺术评价体系里,二者对电影作为一种媒介的命题都进行了不同方式的呈现和不同角度的思考。

  本届入围影片将在7月21—30日期间在青海西宁电影节期间进行集中展映,同时还将获得独属于FIRST线下品牌 “主动放映”的系统推广;而除竞赛单元,近期,组委会还将陆续公布开闭幕影片及6个主题展映单元的片单和信息。另据悉,所有入围影片已经交到7位复审手中,两周后将集体投票决出本届竞赛单元十个奖项的提名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