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大国重器“雪龙2”号

16.07.2019  16:21

7月11日上午,靠泊在上海江南造船厂码头的“雪龙2”号,正在等待交付。

“‘雪龙2’的入列,为我国进一步认识极地、保护极地和利用极地提供了关键支撑。期待更多的‘雪龙’系列破冰船入列,助力我国从极地大国向极地强国迈进。”上午10时, 在“雪龙2”号学术报告厅内,阵阵热烈的掌声响起,自然资源部有关部门负责人正在向媒体介绍新船的相关情况。

这艘国人期待的极地“科考利器”有哪些“武艺”?交付之后将执行什么任务?中国海洋报记者登上“雪龙2”号进行了探访。

世界首创的“硬核

站在码头上望去,红白相间的“雪龙2”号格外亮眼,从船体和颜色来看,“雪龙2”号和“雪龙”号极为相似,但实际上两者差别很大。

雪龙2”号采用国际先进的船艏船艉双向破冰船型设计,具备全回转电力推进功能和冲撞破冰能力,可实现极区原地360°自由转动,并可突破极区20米厚的当年冰冰脊,满足了全球无限航区航行的需求。

除了能“双向破冰”,另一大亮点是采用世界首创的下沉式龙骨设计,首次在船前部采用箱型龙骨的船底结构。

“‘雪龙2’采用的箱型龙骨结构可以最大程度避免海冰对船底的冲击,保护科考设备的安全和调查数据的准确。” 中船集团第七〇八研究所“雪龙2”号总设计师吴刚说,七〇八所该项技术已经申请到相关专利。

从船艉登船,穿过船艉甲板,有一个宽阔的作业车间,“雪龙2”号大名鼎鼎的月池就“”在地板下面。吴刚解释说,“月池”就是在船中“”一个从船舱贯穿到船底的“”。从井口到井底,约有几十米深,打开“井底”的水密盖子,就可以直通海洋。

这套月池是世界首例水密系统,底盖关闭的时候是绝对防水的,海水不可能渗入。” 吴刚表示,“有了这个月池系统,即使科考船被厚厚的冰层包围,也不影响科研人员投放科考设备,采集海洋样本。

极地科考破冰船作为极地考察和海洋科学研究的移动平台,其能力和水平影响着一国在极地科学研究方面可达到的水平。

雪龙2”号是我国继“向阳红10”号、“极地”号和“雪龙”号之后的第4艘极地科考船,也是我国第一艘自主建造的极地科考破冰船,总长约122.5米,排水量近1.4万吨。

人性化”的温馨设施

进入船舱拾级而上,记者来到了“雪龙2”号的登船大厅,墙壁上写有“中国极地研究中心极地科考破冰船”字样。

每一层船舱,在墙壁靠近地板的部分都有一条长长的灯带,散发出淡淡的柔光,为“雪龙2”号带来了几分科幻色彩。据船员说,这些灯带除了美观、照明之外,还有指引逃生的作用。

据了解,“雪龙2”号船舱布置充分考虑了船型、结构、分布、功能、性质、工作环境以及使用要求,对舱室进行空间布局、美学色彩、光照环境、空气环境、噪声环境、工作环境等方面的综合集成设计,达到舱室环境综合指标的最优化。

南极气候环境恶劣,科考工作条件艰苦,“雪龙2”号从设计之初,就想打造一艘“有温度”的科考船。

吴刚曾随“雪龙”号赴南极考察,亲眼目睹因为船舱外面温度太低,穿着厚重的科考队员在甲板上摔倒的场景。

暴露在极地低温下结冰的船体不利于船员工作和生活,也有一定的潜在危险。”吴刚说,“雪龙2”号为科研人员提供了更为科学、便捷、舒适的工作环境。

吴刚对记者说,“你们摸一下卫生间里的毛巾架,是热的。”“雪龙2”号采用了国际先进的防寒保暖设计,露天处所的登船通道和逃生通道都安装加热装置,室外梯道增加了防滑处理。

除此之外,“雪龙2”号还备有先进的减摇水舱系统,并在生活区设有阅览室、健身房等娱乐设施,极大地丰富了考察队员的业余生活。

远征极地的使命担当

“‘雪龙2’号交付后,将正式加入我国极地考察序列,开展船载科考设备调试等工作,计划于下半年和“雪龙”号极地考察破冰船共同执行我国第36次南极考察任务。”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主任秦为稼说。

在此之前,1993年从乌克兰购入,并按照极地科考需求改造而成的“雪龙”号是我国当时唯一的极地科学考察船,受此制约,我国南北极考察队在南大洋、北冰洋的作业船时远远少于发达国家。

“‘雪龙2’号的加入极大地提升了我国极地科考保障能力,大大缩短了和先进国家的差距。” 秦为稼说。

雪龙2”号的加入进一步拓宽了我国与其他国家的科研合作领域。秦为稼向记者透露,我国明年将参与国际北极漂流冰站计划(MOSAiC),其中,“雪龙2”号将作为新生代极地科考船,与德国“极星”号、俄罗斯 “费德罗夫院士”号一起共同执行该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