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艺术家木雕展浙江启幕 作品融汇中非木雕理念

13.07.2018  10:10


哈桑与他的作品合影。 童笑雨 摄

  中新网杭州7月12日电(童笑雨)中非木雕文化的碰撞,将会产生什么样的火花?7月12日,“非洲艺术家木雕创作交流活动”成果展在浙江杭州启幕,来自非洲的15名木雕艺术家在浙江进行为期30天的交流后,完成了30余件木雕作品。

  “本次展出的作品,绝大多数是非洲学员在浙江期间创作的成果,是融合了中国元素和非洲本土特色的木雕作品。”中国美术学院艺术设计职业技术学院院长赵燕说,这不仅是中非文化的交流互鉴,更是跨国交流艺术碰撞的结晶。


哈桑作品《中非聚会》。 童笑雨 摄

  中非两地的文化交流由来已久。作为文化部首批“对非培训基地”,浙江省文化馆自2013年起,就相继承办了多项中非交流活动。此次展览,就是6月启幕的木雕创作交流活动的成果。

  据悉,本次展出的木雕作品主要包含人物雕像类、动物雕像类、图腾和面具等类别,也融合了诸多的中国元素,来自刚果民主共和国的塔马拉姆·姆皮伊·哈桑(下称“哈桑”)创作的《中非聚会》就是其中之一。

  流畅的线条,细腻的刻画,环成一圈的猴子造型不细看,很容易令人联想到中国敦煌壁画中的飞天造型。“非洲的木雕是粗犷的,但中国,尤其浙江的木雕是细腻、纹路十分细致,所以在这一次的创作中,我也有所借鉴。”作为第二次来中国交流的非洲木雕艺术家,哈桑坦言,每一次来,都会让自己看到中国木雕不同的一面。


Sossa Kouassi的作品《女人的责任》。 童笑雨 摄

  哈桑的感慨,得益于本次交流活动的课程设置。从元代青花瓷艺术到传统木雕花板语义,从菩萨造像纹饰演变到应物象形、因材施雕的中国雕刻理念,授课期间,由中国美术学院和浙江工艺美术大师组成的资深专家团“传授”了颇多的中国元素。

  此外,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刘小平还在授课过程中介绍了如何利用木料原有形态和肌理因材施雕。Sossa Kouassi来自科特迪瓦共和国,堪称是中国雕刻理念的“模范毕业生”。

  他在人物雕像作品中,刻画了一个叼着烟斗的中国老人形象。“本来这块木头中间有一个洞,但是刘小平老师告诉我们要因材施雕,所以当时就想到了用烟斗做掩饰。”说话间,Sossa Kouassi把烟斗拆了下来,展示着他的创意。

  值得一提的是,他的另一个作品《女人的责任》中,也将应物象形做得淋漓尽致。“这件作品表达的是母亲十月怀胎的艰辛,所以有些部位我们没有打磨,这也是刘小平老师所说的‘在创作后期减少打磨保留刀韵以及粗犷的张力’。”

  作为本次木雕交流的授课专家,杭州工艺美术大师刘小聪坦言,看似是非洲艺术家获取中国木雕知识,但事实上,这是一次中非两地木雕艺术家思想文化交流之旅。“这是一个双向的过程,文化只有在交流互鉴中才能迸发火花。而中非民众只有相互了解对方的文化,才能互相增加理解,促进民心相通,为双方的合作创造新的增长点。”(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