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新办举行河北雄安新区和北京城市副中心规划建设情况发布会

14.01.2019  12:22

今年是京津冀协同发展5周年,京津冀协同发展进入了攻坚克难的关键阶段,雄安新区和北京城市副中心也从顶层设计阶段转向了实质性的开工建设阶段。1月11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河北雄安新区和北京城市副中心规划建设发布会,介绍了京津冀协同发展,特别是河北雄安新区和北京城市副中心规划建设有关情况。

到目前为止,雄安新区和北京城市副中心规划建设正在高标准、高质量推进,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正在积极稳妥开展。交通、生态、产业等重点领域也实现了率先突破。”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林念修在发布会上表示,雄安新区设立近两年来,大的顶层设计已经基本完成,“1+N”规划体系基本建立,“1+N”政策体系初步形成,雄安新区规划建设四梁八柱基本完成。“1+N”规划体系包括,“1”是雄安新区规划纲要,“N”是雄安新区总体规划、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规划、起步区控制性规划、启动区控制性详细规划4个综合性规划,另外加上26个专项规划。“1+N”政策体系中,“1”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北雄安新区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指导意见》,“N”包括相关的配套实施方案,第一批已经出台了12个。

新年伊始,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批复北京城市副中心控制性详细规划并对外公布,这标志着城市副中心控规已经成为副中心建设发展的法定蓝图。北京市副市长隋振江在发布会上介绍了规划的主要内容:一是把握目标定位,把城市副中心打造成为北京的重要一翼,与河北雄安新区形成北京新的两翼,要处理好和中心城区“”与“”的关系,加强对中心城区首都功能的服务与保障,实现以副辅主、主副共兴。二是把握坚持高质量发展要求,把高质量发展贯穿到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和全过程,努力创造经得起历史检验的“城市副中心质量”。三是把握关于城市空间布局、规模和主导功能的要求,形成“一带、一轴、多组团”的空间结构。“一带”是以大运河为基础形成的生态文明带,大运河贯穿城市副中心;“一轴”是在现在东六环路的基础上进行入地改造,把现在的六环路建设成高线公园,形成一个创新发展轴;形成12个民生共享组团。四是把握关于城市特色的要求,突出水城共融、蓝绿交织、文化传承的城市特色,塑造京华风范、运河风韵、人文风采、时代风尚的城市风貌。五是把握建设未来没有“城市病”的城区工作导向,在交通、生态、市政、安全、公共服务、住房、新老融合等方面综合施策,标本兼治。六是把握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责任,发挥城市副中心对周边辐射带动作用,实现北京通州区与廊坊北三县地区统一规划、统一政策、统一标准、统一管控,促进协同发展。七是把握城市副中心规划建设的路径和方法,正确处理政府引领与发挥市场作用的关系,积极转变政府职能,尊重市场规律和市民要求,有立有破、有管有放,为规划实施注入新的活力。

河北省副省长、河北雄安新区管委会主任陈刚在发布会上表示,《河北雄安新区总体规划》突出战略定位,努力打造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集中承载地,与北京城市副中心形成北京新的“两翼”;突出“雄安质量”,积极探索新时代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新路径;突出空间布局,构建“一主、五辅、多节点”的城乡空间格局,蓝绿空间占比稳定在70%,远景开发强度控制在30%;突出特色风貌,坚持“中西合璧、以中为主、古今交融”,塑造“中华风范、淀泊风光、创新风尚”的城市风貌;突出智能、绿色、创新,打造国际一流创新型城市、全球领先的数字智能城市和新时代的生态文明典范城市。《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规划》坚持统筹布局,加强蓝绿空间建设,构建“一淀、三带、九片、多廊”生态空间格局;强化系统治理,实施流域控源、截污、治河、补水、生态治理,将白洋淀区逐步恢复至360平方公里左右;突出生态修复,逐步恢复白洋淀“华北之肾”功能;注重改革创新,推进生态环保法规、标准、管理创新,为白洋淀治理提供保障。

对于下一步工作,隋振江和陈刚表示,北京城市副中心将制定控规实施工作方案和重点任务清单,后续还要制定3年的行动计划,以钉钉子的精神抓好落实;雄安新区将融合土地、资本、人力、信息、技术等各方面要素,形成一种全生命周期城市规划、建设、运营、管理模式,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保障“雄安质量”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