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建国:旅游乌镇“升级版”构筑跨区域文化平台
浙江在线杭州4月7日讯(浙江在线记者/吴振宇 编辑/陈健) 在乌镇北栅丝厂的一个空旷区域,矗立着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教授隋建国专门为乌镇创作的大型雕塑《凝露》。略显黯哑的不锈钢身躯,让众多观众第一时间感受到了它的力量。
乌镇国际当代艺术展期间,隋建国接受浙江在线专访,分享他对江南小镇“从艺”之路的展望。
“最后的枕水人家”构筑现代艺术平台
艺术展期间,有国外艺术家颇为费解地告诉隋建国,乌镇既像一个小镇,也像一个公园,似乎让人联想到了电影《楚门的世界》。
对此,隋建国认为,中国经历了数十年城市化的急剧发展,人们普遍追求快节奏现代生活,于是开始有了传统生活模式的回忆和眷恋。乌镇作为旅游风景区所获得的成功,实际上也正迎合了现代中国人的这种需要,或许这也是一些外国人难以理解乌镇模式的原因。
然而,近年来乌镇的发展和影响已经远远超出了一般的风景名胜区。从世界互联网大会到戏剧节,再到如今的国际当代艺术邀请展,枕水而居的乌镇正在成为不同文化、不同思想相互交流与展示的舞台。
“不论戏剧节还是国际当代邀请展,都可以看作‘旅游乌镇’的升级版。”隋建国说,今后的游客不但能感受江南水乡的风貌,也可以体验到在大都市才能享受的文化艺术;更重要的是,随着艺术品牌的影响力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爱好者将慕名而来,不再仅仅为了获得怀旧感的满足,前往乌镇的旅行目的有可能产生关键性变化。
“借助旅游产业的发展,使文化实体嫁接在旅游景区上,体现了资本对创新产业的巨大驱动力。”隋建国认为,世界各地的来宾聚集在乌镇,将进一步推动配套旅游服务的发展完善,最终在乌镇构建起超越地区的文化平台。
隋建国作品《盲人肖像》。大型雕塑寄寓乌镇历史变迁
50后生人的隋建国,经历了那一代中国人所共同经历的历史变迁,也在他的艺术风格中留下了烙印,这次的参展作品《凝露》中也有所体现。“《凝露》是抽象的造型,有点像蚕在蚕笼里边吐丝边做茧的过程,但是有着特定的语意和象征。”隋建国告诉记者,乌镇国际当代艺术邀请展的主展区曾经是破旧的丝绸厂房,也是中国南方传统工业的代表。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丝织工业受到巨大冲击,最终走入历史。
当乌镇在今天的发展中再度回望北栅丝厂的遗存时,这里已然成为不同文化理念碰撞与对话的艺术现场。隋建国这件作品的创作立意,无疑根植于这段历史变迁带给他的感怀与思考。
“只要有可能我会引导观众,因为我希望我的雕塑理念,我对身体与物质世界关系的理解尽可能得到传播,但是其实每个人都是可以有自己的理解。”隋建国说。
隋建国的作品惯常将观念融入表现形式,大多以较大的造型尺度给人以巨大的感官冲击。在与记者交流中,隋建国谈到了自己昔日的作品《盲人肖像》。在创作这组作品的时候,他蒙上双眼,用粘土来捏制雕塑小样,从中挑选出那些他所满意的作品,以20:1的比例放大后再用青铜铸造。这样的创作行为,也大大突破了人们对造型艺术的认识。
“《盲人肖像》的根基在于我对雕塑的理解,就是雕塑艺术建立在哪个感官上。”隋建国告诉记者,美术一般被视为视觉艺术,也就是眼睛的艺术,但是他认为雕塑其实更重触觉:“因为人的身体是物质的肉体,所以人才能理解这个物质世界的存在。”
中国艺术的声音源于个体的自我完成
在国际交流日益丰富多元的环境下,中国雕塑乃至造型艺术怎样发出自己的声音?对此,隋建国有着自己的理解。
“每个中国人要发出自己的声音,中国的艺术家也是这样。很多个体完成自己,然后这个群体才会真正地完成。”隋建国认为,艺术家的基本目标通常就是自我完成,并对整个群体文化起到示范作用。
“人们有时会这样进行划分:这是中国的艺术家,这是英国的艺术家,这是美国的艺术家……但其实每个艺术家都是他自己而已。”隋建国认为,每个艺术家的最高目标依然是自我完成,自我的完成度越好、越丰满,对整个社会的作用就越大,在文化上的示范能力也越大。
除了自身的创作活动以外,作为一名教授隋建国还要担负艺术教学的工作。在对学生的引导中,特别是面对新生代的90后学子,他感到颇为欣喜:“现在的年轻人从知识面、敏锐度,从个体的自尊自信上,其实比我们那几代人都要强很多,这个实际上是很让我羡慕的。”
“(年轻)这一代人其实是享受中国这几十年发展成果,包括文化艺术成果的一代。”隋建国说,他会着力引导学生建立自我,当然这个自我应该在自由和尊重别人的基础上建立:“其实他们已经有这个意识,就是一定要自我完成,只要他们把握好度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