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 光 永 耀——台州市档案局为陈芳允院士百年诞辰座谈会提供档案服务
座谈会上,与会人员观看了陈芳允院士的视频资料。军委科技委副主任、少将辛毅,军委科技委委员、少将、院士李济生等与会人员分别讲话,对陈芳允院士的一生给予了高度评价。国防科工委原主任丁衡高说,陈院士是一位具有创新精神、敢于担当,令人可亲可敬的科学家;迟万春上将认为陈老是一位“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科学家;多名将军、院士深情回忆了与陈芳允院士共事或交往经历,以及爱国报国、潜心科研、治学严谨、淡泊名利等高尚品德。许多学者专家回忆起陈老在世时,对朋友无微不至的关怀、对学生的谆谆教导、对科研人员的耐心指导的生活点滴。陈芳允长子陈晓东说,“父亲把一生都奉献给了国家,现在后继有人,不会再有遗憾了。”
座谈会由中国科学院信息技术科学部、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和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西安分院共同主办,台州市档案局等协办。
据了解,陈芳允于1916年出生于台州黄岩,1934年考入清华大学,先在机械系,后转入物理系,1938年毕业后留校任助教;1941至1944年在成都无线电厂工作;1945年去英国工作学习;1948年,带着一流的电子工程技术归国,先后担任中国科学院电子研究所筹备处副主任、西南电子研究所副所长;1967年调入西北某卫星测量部工作;1980年,陈芳允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84年任国防科工委科技委正军职委员。1985年当选为国际宇航科学院(IAA)院士;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他“两弹一星”功勋奖章。2000年4月,陈芳允在北京逝世,享年84岁。
陈芳允是我国卫星测量、控制技术的奠基人之一。1957年,原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时,他即对卫星进行了无线电多卜勒频率测量,并和天文台的同志一起,计算出了卫星的轨道参数,该方法成为以后我国发射人造卫星所采用的跟踪测轨的主要技术之一。1963年研制出国际领先的纳秒脉冲采样示波器。1965年担任卫星测量、控制的总体技术负责人,为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1号”的准确测量、预报作出了重要贡献。他还参加了我国回收型遥感卫星的测控系统方案的设计和制定工作,为我国十几颗遥感卫星成功回收作出了重大贡献。他相继提出了微波统一测控系统、“双星定位系统”、遥感小卫星群对地观测系统和小卫星移动卫星通信系统等方案。他直接参与指导研制成功的微波统一测控系统,在我国同步通信卫星发射和运行中发挥了很高的效用。1970年他提出并和共同工作者于1980年完成了微波统一测控系统,成为支持我国通信卫星上天的主要设备,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1983年,他提出了用两颗同步定点卫星对地球上的物体进行定位,并可同时进行通信的设想。并在1989年演示成功,实现了地面目标利用两颗卫星快速定位、通信和定时一体化,为我国研制、发展双星导航定位系统奠定了基础,开创了我国的“北斗”导航卫星事业。
1983年,美国宣布实施“星球大战计划”,试图以此带动科技和经济的全面振兴,抢占21世纪的战略制高点。1986年春,原国防科工委组织了多次专家讨论会,研讨国防高科技的发展方向。会后,陈先生和王大珩、王淦昌、杨嘉墀一起起草了《关于跟踪世界战略性高技术发展》的建议,受到邓小平的高度重视,促成了我国发展高技术的“863计划” 的诞生。
2010年6月4日,一颗由中国科学家发现国际永久编号为10929号的小行星1998CF1,经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天体命名委员会批准,由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行星通报》第43191号通知国际社会,正式命名为“陈芳允”星。
为了展现陈芳允院士的人生经历和科学成就,颂扬他的光辉业绩,激励台州人民开拓进取、再创辉煌。2011年至今,台州市档案馆征集到陈芳允院士珍贵档案史料500余件,真实记录了陈芳允院士精彩的风雨人生,再现了他每个重要时期的历史片段。在本次陈芳允院士百年诞辰座谈会上,播放的纪录片大部分档案影像资料是由台州市档案馆提供的,发放的《功勋院士陈芳允》一书也是由台州市档案馆2014年12月编著出版,此书2015年荣获浙江省优秀档案编研成果二等奖。“6.9国际档案日”前后,“陈芳允诞辰100周年档案史料图片展”在大中专院校、中小学、市级机关及部分县市区图书馆展出,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台州市档案局为陈芳允院士建档的一系列工作受到了与会将军、院士的高度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