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士诗人”陈灿诗集《士兵花名册》首发——战友啊,我要把你们沉睡的名字写活

31.07.2017  15:23

  7月30日下午2点30分,“战士诗人”陈灿的诗集《士兵花名册》在杭州图书馆隆重首发。

  《士兵花名册》由红旗出版社出版,共有99首诗,囊括了陈灿近年来的新作。

  昨天上午,陈灿在观看建军90周年阅兵直播,他在朋友圈发了5张直播中的图片,又贴了自己的两首诗,其中有一首是《那天 他去看阅兵》——这是《士兵花名册》中的第一首。在这样重大的时刻,对于陈灿来说,表达一个老兵心情,没有什么比这样一首诗更贴切。

  陈灿是安徽怀远人,现居杭州。1984年的夏天,他和战友自杭州西溪湿地一带的部队驻地出发,参加祖国西南边境自卫防御战。

  三十多年来,他的身份在变:士兵、大学生、机关干部,但不论是在老山前线的猫耳洞,还是在西湖畔的校园与机关大院,他一直在写诗。

  正因如此,陈灿给自己的称谓是 “战士诗人”。

  花名册的每一首诗

  都是一个故事

  《士兵花名册》的每一首诗,背后都有一个故事。

  这本新诗集的书名,便来自于其中的一首诗。陈灿说,他想用30多年前的方式把战友的名字写一遍,但是,这已经不可能了,因为战友已经四散八方,甚至,有人永远长眠在了老山。

  陈灿觉得,自己作为活着的老兵,写下这些诗句,不仅仅是纪念过去,也是发出一个士兵的呼喊。

  “曾有人说你整天读写那些诗句有什么用?”在《士兵花名册》的后记里,陈灿写出他人的疑问,同时也在问自己。

  在陈灿看来,如果说战争是为了捍卫阵地,写诗则是为了捍卫精神高地。

  “我把别人喝茶、聊天、打牌的时间,领回了书房,领进我的精神领地里。让黑白不分的空气,净化为白纸黑字的纯粹。虽然我脱下军装已经许多年,但军人的情结一直‘穿’在身上脱不下来。所以,你们看到的这部诗集中的作品,大多是写军旅生活,或是捡拾曾经的脚印,或是怀念战友、思念家乡的诗句。

  2013年,陈灿三上老山。那次,他带上了自己读高中的儿子——1984年夏天,他自杭州前往老山前线,也是这个年纪。

  昨天,陈灿的儿子陈天号也来到《士兵花名册》的首发现场,他已经是一名大三的学生。提起那一次老山之旅,他说,自己由此对父亲多了一份了解,也渐渐明白父亲几十年来的坚持:那是对心灵的慰藉,也是对历史的记录。

  回想那一年,陈天号记忆最深刻的是,他与父亲来到一片墓地之中,“墓碑上即使有名字,它与长眠于黄土中的战士也是对不上号的。”陈天号说,父亲几乎没有说什么话,只点了一支烟,沉默着。

  陈灿的诗,大部分陈天号都读过,他最喜欢的便是那首《士兵花名册》,尤其是印在书封上的,从“请老连长按着这个花名册”开始的最后几行,“这样的句子,将我这一代年轻人,与那个时代,那场战争拉得很近。

  为战友写诗

  助他们从伤痛中站起来

  《士兵花名册》的首发式,也是一场诗歌朗诵会,名为:战士的歌。

  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现场的诗人、诗歌评论家、大学生、年轻战士都朗诵了自己喜欢的军旅诗,陈灿也不例外。

  他挑了新诗集中的一首《双拐》,这也不是他第一次在公开场合朗诵这首诗。

  “你是双桨/摆渡着一只受伤的船/摆渡着一个不屈的灵魂/在生活的海洋里拼搏远航/生活的最强音是你击响/人类最绚丽的浪花在这竞放……

  《双拐》,写于30多年前的夏天。首发现场,陈灿与在场的人分享了这段经历。

  1985年,云南蒙自野战医院的病房里,“那个时候,我躺在床上,腿刚刚动了手术,输着液,很痛苦,但是我听到拐杖拄地的声音,我就想,很快我也就拄着拐杖了,能走路之后,拐杖会带给我什么?”陈灿说,咚咚咚的声音,让他马上想到几句诗,“但是我不能写啊,很痛苦。

  他就叫来了护士,记录下这些灵光一闪的诗句。

  这时的陈灿,还没想到,这副双拐不仅成就了一首诗,还成就了一个诗社。

  几个月后,湖州的九八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九八医院),还在养伤中的陈灿,与同院的战友们相处时,发现大家都有些低落消极。

  怎么才能帮战友从沮丧中走出来?陈灿翻到了那首《双拐》。既然这首诗鼓舞了自己,那就让大家一起来写诗吧。后来,陈灿和战友们还成立了双拐诗社,有一本油印的诗刊《生命的强音》。

  在物质生活大大提高的今天,为什么人的内心还会感到失落、不满?

  写诗也是陈灿寻找答案的过程:“是诗歌把我倒下去的肉体和精神一起扶了起来。那一柄支撑灵魂的拐杖,不是物质的木柄,恰恰是精神的诗歌的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