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阳明心学重构中国文化传播软实力

15.09.2018  16:27

  “一带一路”建设需要文化先行,文化先行必须进行文化选择,文化选择需要具有共同价值的文化基因,文化基因重组需要经典文化样本,而阳明心学正是“理论卓越、方法科学、实践可行”的文化样本。以现代视角,结合现代元素,不断创新和发展阳明心学的内涵与形式,借助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化生活方式,不断传承阳明心学的思想内核,有利于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也有利于为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创造良好的文化生态。

  应雄

  “一带一路”建设不是政治制度输出,也不是价值观输出,而是经济上共同富裕、文化上共同繁荣,是沿线各国文化相融、民心相通的美好期许。要实现“一带一路”的伟大目标,最关键的因素是“民心相通”,“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实现“民心相通”是开启“一带一路”胜利之门的金钥匙,而“民心相通”必须“文化相融”,文化先行、和合共生、同频共振是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前提和基础。

  一、文化先行:开启“一带一路”建设伟大创举的心灵之门

  “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根基”,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必须打破传统的国际关系格局,重构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种族之间的文化认同、情感认同和心灵认同,这就需要文化先行。

  1、文化和合:世界新秩序的基石

  当今,大国关系错综复杂,世界秩序纷纷扰扰,中国作为迅速崛起的大国迫切需要良好的外部环境。重构21世纪世界新秩序,既是国际社会新兴力量崛起的必然规律,也是中国自身发展的客观需要。纵观世界,人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和平与安宁的需求、对平等与尊重的期许,依然是各国各民族人民最朴素、最真切的诉求,人类需要的是“和合”,是彼此尊重、彼此包容、相互友好、共同繁荣,这是全人类共同的梦想。

  2、传统文化:中国实现伟大复兴梦想的思想宝库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求同存异的包容精神,向心凝聚、兼容开放、经世致用的本质,在时代浪涛中散发着无穷魅力,也为中国崛起奠定了文化基础。“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需要强大的文化软实力作为后盾,需要通过文化交流实现民族之间的充分理解,需要通过文化间的碰撞传播善意并达成共识,也需要通过文化熏陶来摒弃隔膜和消除误解。只有通过文化交流,让“一带一路”相关国家与地区的人民认识中国、了解中国,才能真正理解中国社会,才能真正实现各民族间的认同与合作。

  3、阳明心学: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文化基因

  阳明心学是一门直指内心的显学,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阳明思想的精髓在于它既是一种认知哲学,还是一种生存哲学,更是一门实践哲学。在认知层面,阳明心学强调“万事万物皆有心”,主张平等、客观地看待万事万物;在方法论上,阳明心学强调“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主张向内求心,倡导“为天地立心”;在实践层面,阳明心学强调“知行合一”,主张格物致知。阳明心学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和合共生”的精神内核。在当前国际形势下,阳明心学是中国倡导“一带一路”建设的文化基因,也是促进中国文化外生性发展的重要因子。

  二、和谐共生:阳明心学契合中国的和合文化基因

  1、阳明心学契合中国和合文化的认识论基因

  钱穆先生在《近代思想史论稿序言》中指出:“西方重分别之学,中国重和合之学。”张立文先生在《中国哲学史》中说,“中国传统和合文化把认识论置于生存论框架内,并在人的生存中定位知识,其追求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和人自身的全面发展’”。这种认知倡导价值多元、人际和谐、伦理晴朗、审美之趣,主张和谐共生、交融共存。而阳明心学正是和合文化认知论的典型范例。阳明心学所构建的心学体系,高度认同人内在的理性本质,同时承认人身经验活动的感性向度,阳明心学从理性的角度主张“去人欲、存天理”,倡导满足人的基本需求和欲望要有度,主张客观理性地认知自身,同时要学会自制。阳明心学从感性的角度高度重视人的感性生命和情意内涵,强调“无心则无身,无身则无心”,这就是阳明心学的逻辑起点“心即理”。

  2、阳明心学契合中国和合文化的本体论基因

  中国传统的和合本体论把万物及人的诞生看成是和合创生的过程,阳明心学在认知本体论层面也是如此。阳明所理解的本体是一个与自身不可分离的主体,他强调“天地本无心,人为天地立心”,在格物致知的过程中,与人的内心相连才能探求真知,达到澄明之境。阳明心学在认知本体上强调人的内生性,关照人的内心,他把思考的视角翻转到人的“良知”上,强调认知的目的是“知善知恶”,主张“良知是天理之昭明灵觉处。良知即天理”。阳明心学对良知的推崇,凸显了心学对“”的重视,而心之所向,心之所思,即是人自身的“致良知”。人之谓人,心中天理相同,良知共存。向善为善,天下人之良知。以此良知,通达世人,民心相交,“一带一路”建设以此为本,目标可达。

  3、阳明心学契合中国和合文化的方法论基因

  在方法论上,中国传统和合文化倡导观、感、体、悟四法,从中国哲学中的“象思维”出发,强调大象无形,追求无物之象,主张对世界万事万物的认知要借助“象思维”实现从感性到理性的飞跃。与西方哲学思想体系中追求论证、探寻因果相比,中国传统哲学中更重视观相、感知、体察和顿悟,强调人类对世界的认知、对人性的认知、对社会事物的认知需要有内化的过程,而不是简单的外在经验传授。而阳明心学更对“”的重视达到极致,不仅阳明心学的核心思想来自阳明先生的“龙场悟道”,其心学传习方法也在于“”。在他的思想体系中,由心外理向心内理的转化,融通了心内心外的隔膜,探求了“心即理”的大道;在方法上,由“向外求”转化为“向内求”,寻获了解除“心障”的不二法门。

  4、阳明心学契合中国和合文化的实践论基因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合思想归根结底是要寻找和谐共生、合作共荣的仁义哲学,是要构建睦邻友好、交流互通、友善相亲的和谐生态。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内核,无论是儒家思想的仁义礼智信,还是道家学派的“大道无为”;无论是墨家学派的“兼爱非攻”,还是佛教的“因业果报、业报轮回”,在现实生活中都强调善良、真诚、友爱、仁义、自律,强调正确认知自己的内心和自己所处的社会。阳明心学在实践层面高度重视心学的效用,尤其主张“经世致用”,王阳明不仅自己亲历践行心学思想,还告诫弟子要“知行合一”,强调“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综上所述,阳明心学的思想内核正是中国和合文化的核心因子,也是中国在实施“一带一路”伟大构想过程中可资开发的文化基因。

  三、基因重组:以阳明心学重构中国和合文化的软实力

  1、发掘阳明心学的民心相通功能

  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建设实施的感情基础,也是各国之间开放共生的前提。要实现民心相通必须推动民众之间的相互交往,增进了解。阳明心学把“良知”作为信仰的起点,强调“致良知”的重要性,主张“彻根彻底不使一念不善潜伏胸中”,这种追求至善的理想是世人共同追求的一种价值认同,人类社会对“至善”的追求不分国界、不分种族、不分宗教信仰。以“至善”之心交天下朋友,才有可能广结善缘。阳明心学对“诚意”的追求也符合当今社会的集体认同。王阳明说:“诚意之说,自是圣门叫人用功第一义”,“惟天下之至诚,然后能立天下之大本”“诚无为,便是心髓入微处,良知即从此发窍者。”在当代国际关系中,诚信、友善、互利、共享,一个也不能少,为此,充分发掘阳明心学的文化价值,大力弘扬“诚意”和“良知”的精神,有利于实现“民心相通”的美好愿景。

  2、发掘阳明心学的道德理性功能

  阳明心学是一种道德理性主义的精神境界,它强调对良知心体的自信自觉,彰显“天人合一”的理念,倡导构建精神世界的良好道德信仰和道德境界,这种对道德理性的追求,彰显了个人生命价值的不朽。阳明心学中对“谨独”和“立志”的追求正是阳明心学在道德层面的宣示,认为“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这种对“谨独”的自我要求,正是道德规范的一种体现。而王阳明通过“立志”来进行自我约束的道德情操,也具有普遍意义。他认为“善念存时,即是天理。此念即善,更思何善?此念非恶,更去何恶?此念如树之根芽。立志者,长立此善念而已。‘从心所欲不逾矩’,只是志到熟处。”这种坚持善心、自律勤勉、向内求索的道德认知,正是文化联通的重要基因。

  3、发挥阳明心学的文化引领功能

  历史上,阳明心学具有较强的文化引领功能,16世纪,阳明心学东传日本以后受到广泛传播,17世纪中叶被中江藤树在日本发扬光大,形成了具有日本特色的阳明学派。事实上,阳明心学对日本的影响极为深远,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日本明治维新的成功,正如梁启超所说:“日本维新之治,心学之为用也。”由此可见,阳明心学不仅对中国本土具有强大的文化魅力,还对周边国家具有较大的文化影响力。从“一带一路”建设的实施进程来看,沿线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必不可少,而不同国家间宗教信仰的矛盾和冲突决定了一种非宗教的普遍观念的融通非常有必要,而阳明心学正是这一范本。

  4、发掘阳明心学的情感交流功能

  “一带一路”建设要的不仅仅是经济发展和政治互信,其最高的追求是沿线国家共同发展、共同繁荣、和谐共处、民心相通。为此,“一带一路”建设的实施,需要通过文化的交流不断增进各民族人民之间的感情,让丝路沿线国家人民能够真正实现包容开放、和谐共处的美好愿景。这就需要文化作为先导,用先进的文化因子去唤醒各国各族人民的共识,用优秀文化作品去感染各国各族人民,用能被各国各族人民接纳的文化审美情趣去缔造人类社会共同的精神家园。阳明心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样本,在各国各族人民感情联络方面大有可为,以“经世致用”为出发点,以“格物致知”为逻辑体系,以“诚意谨独”为内在要求,以“事上磨炼”为基本态度,向内求心、与人为善。如对之加以创新和发展,尤其是与现代社会生活、现代社会思潮、现代国际关系相结合加以改造,必将在情感交流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作者为省政协委员、浙江万里学院研究员、宁波诺丁汉大学执行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