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防城港推出“文缘号”系列公共文化服务中间平台

20.08.2015  11:34

  蓝天白云,微风抚浪,盛夏的北部湾船来船往,交织出一幕幕动人的景色。进入8月,随着南海海域伏渔期的结束,北部湾第一批15条“文缘号”文化小艇陆续在广西防城港市企沙港扬帆起航,渔民们枯燥的海上生活因此得到改变。文化小艇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期盼海上生活更精彩

  每年8月,是北部湾渔民最忙碌的日子。这个时候,南海海域伏渔期结束,渔船千帆竞发,渔民们充满期待地开启新的渔业捕捞季节。

  但是最近几年,防城港市企沙镇一些船老大遇到了一个新问题:招工难。“一去就是十天半个月,海上太闷,加工资人家也不想去。”船老大陈伯坦言,风险大、辛苦,加上出海周期长、无聊寂寞,对工人而言,在相同的薪酬下他们往往优先考虑其他工作。

  “出海除了工作就只有‘三看’,早上看日出,下午看日落,晚上看星星。”企沙镇华侨村的渔民张振明从事捕捞多年,他说,在海上,电视信号差,几张老歌碟翻来覆去,早已听腻。

  曾经跟船捕捞几年的小刘表示,其实捕捞的收入还算可以,但与外面联系不方便,让人郁闷。“如果有点娱乐节目,时间好打发一些,捕捞生活就会更丰富。”小刘说。

  陈伯、张振明、小刘只是企沙镇2万多渔民的代表,整个防城港市渔民总数超过10万人。

  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

  “享受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是公民的权利,海上渔民也应享有,政府部门要想方设法保障他们的权利。”防城港市文化委员会主任卢岩说,今年7月,针对沿海渔业发展的实际,防城港市在一种给渔民送淡水、送物资的小船上增加了公共文化服务功能,建成一批文化小艇。

  按照设计,文化小艇根据渔民需要,定期在各级图书馆、文化馆采集图书、电影、音乐、培训课件等文化服务资源,流动配送给海湾里的鱼排书屋、海上的渔船书柜,并选派文化和专业技术志愿者在一线服务渔民。与此同时,公共文化机构还通过文化小艇不定期在渔民作业集中区和养殖区开展文化展演、培训讲座等活动,满足渔民娱乐、学习的需求。

  7月下旬,“文化防城港,阅读越美丽”——周末读书汇第30期之走进渔家来到了“海上流动书屋”,与渔民朋友共叙书香,分享阅读体验。“有了文化小艇,闲下来的时候可以读书、学习科技,还可以听歌消遣、看电影和电视节目,我们的生活充实多了。”参与读书活动的渔民们亲切地称呼文化小艇为“海上文化驿站”,义务参与文化小艇的船老大更是以此为豪。

  防城港市港口区文化部门有关负责人表示,首批文化小艇每艘装载1000余册图书,主要分为两大类:一是以水产养殖和介绍海洋生物为主的科普类书籍,二是图文并茂、故事性强的通俗读物。“这种量身定做的文化配备方式可以让渔民在长期相对封闭的工作环境下缓解疲劳、愉悦身心。”这位负责人说。

  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中间平台

  “文化小艇是一个小型的读书活动园地、图书漂流枢纽、数字资源平台、文化培训基地。”卢岩说,除了文化小艇,接下来,防城港市将用两年时间,推出文化客车、文化营地、文化舞台、文化大院等系列公共文化服务中间平台,服务覆盖全市不同类型的群众,而这些平台也将会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文缘号”。

  8月初,防城港市获得第三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资格,其最具特色的创建经验就是依托“五缘”,即海缘、地缘、文缘、人缘、城缘,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助力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

  “文缘指的是防城港独特的历史文化、海洋文化、民族文化和边境文化。我们要针对这些文化特点,通过中间平台,为边民、渔民和少数民族同胞提供独具特色的公共文化服务,推动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目标。”卢岩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