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功 解决了“吃饭问题”——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粮食生产回顾和展望
新中国成立前夕的1949年7月,当时的美国国务卿艾奇逊,曾有过一个“预言”,他说,“人民的吃饭问题是每个中国政府必然碰到的第一个问题。一直到现在没有一个政府使这个问题得到了解决”。其含意,就是中国的吃饭问题,共产党领导的新中国也解决不了。新中国成立66年来的实践证明,艾奇逊等人的预言彻底落空了。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生产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成功解决了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保障国家现代化作出巨大贡献。1949年我国粮食产量仅有2263.7亿斤,到了1978年提高到6095.3亿斤;到了2014年达到历史最高水平的12142.0亿斤。从历史看,我国粮食增产大体可分为3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新中国成立之初到农村改革。1949年至1978年我国粮食产量从2263.7亿斤增长到6095.3亿斤。这个时期既取得了显著成就,也留下了深刻教训。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粮食产量快速提高,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这些违背农业经济规律的大试验,直接导致粮食产量大幅度下降。1962年9月,《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修正草案》出台,明确指出,人民公社的基本核算单位是生产队。从1962年开始,粮食产量恢复上涨,并于1966年首次迈上4000亿斤台阶,达到4280.2亿斤,超过1958年产量。之后,我国粮食产量持续上涨,分别在1973年和1978年迈上5000亿斤、6000亿斤台阶,达到5298.7亿斤和6095.3亿斤。
第二个阶段是农村改革到上世纪末。1978年至1998年我国粮食产量从6095.3亿斤增长到10245.9亿斤。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我国以农村制度变革为先导拉开改革开放大序幕。1980年中共中央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明确提出,出现了专业承包联产计酬责任制,更为社员所欢迎,这是一个很好的开端。这种生产责任制,较之其他包产形式有许多优点。1982年中央1号文件专门阐述了农业生产责任制问题。1983年中共中央发布《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指出,联产承包责任制迅速发展,绝不是偶然的。这种分散经营和统一经营相结合的经营方式具有广泛的适应性,既可适应当前手工劳动为主的状况和农业生产的特点,又能适应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到1984年底,全国已有99%的生产队、96.6%的农户实行了包干到户。1978年至1984年我国粮食产量分别在1982年、1984年迈上7000亿斤和8000亿斤两个大台阶,6年时间大幅增产。之后,我国粮食产量稳步上升,分别在1993年、1996年突破9000亿斤、万亿斤大关,达到9129.8亿斤和10090.7亿斤。
第三个阶段是上世纪末到现在。1998年至2014年我国粮食产量从10245.9亿斤增长到12142.0亿斤。上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粮食连年丰收,粮食供大于求,出现结构性过剩,粮价下跌。2003年以来政府加大投入,我国进入历史上少有的粮食连续增产阶段。2014年粮食产量达到12142亿斤,实现“十一连增”。2015年我国粮食生产形势向好,若无大的自然灾害,粮食产量仍将保持较高水平。
我国粮食生产巨大成就来之不易,经验弥足珍贵。总体来看,促进我国粮食增产的主要因素有以下3个方面:
一是农业科技进步。经过建国以来66年的改革发展,我国农业科技取得了显著进步,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在“一五”期间仅有20%,到2014年已经达到56%。我国已迈入世界农业科技大国行列,我国水稻、小麦、玉米三大粮食作物原生质体培养技术与国际先进水平同步,超级稻研究与新品种选育居国际领先水平。一大批高产、超高产、抗逆、广适性的超级稻、杂交小麦、杂交玉米等粮食新品种选育推广,为我国提高粮食单产作出巨大贡献。
二是农村经营体制改革。新中国成立66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7年来,经过不断试验、探索与变革,我国逐步确立起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这是我国农村的基本经营制度。这一制度的确立,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粮食产量稳定增长。
三是支农投入力度很大。除了全面取消农业税之外,国家加大财政支农投入力度,通过粮食最低收购价、粮食临时收储,尤其是粮食生产补贴等惠农富农政策促进粮食增产。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农资综合补贴等农业补贴力度,极大地支持了粮食生产。
虽然我国粮食生产取得巨大成就,但也要看到,随着经济发展,城镇化水平提高,人们饮食结构优化,我国粮食消费快速增长,粮食供需缺口不断扩大。并且,从经济发展水平看,2014年我国人均GDP已达到7575美元,已经迈入上中等收入国家门槛,粮食消费还处于快速增长阶段。此外,国内粮食生产还面临耕地不断减少、农村劳动力转移、粮食生产比较效益下降、生产基础薄弱等严峻挑战。切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意义重大。
粮食安全主动权必须牢牢掌控在自己手中,新时期发展粮食生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必须紧扣中央多次强调的“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20字大方针构建粮食安全新战略。第一,明确国家粮食安全的优先次序,集中力量确保稻谷和小麦完全自给,保证谷物基本自给。第二,调动粮食主产区和种粮农民的积极性,让主产区抓粮有劲头,让农民种粮有利可图。第三,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牢牢守住18亿亩耕地这条“红线”“底线”和“生命线”。第四,加快农业“走出去”步伐。我国应加强对全球农业开发潜力、环境与风险研究,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促进农业“走出去”。
作者:伍振军
来源:《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