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兴县扎实推进“五水共治”:清水入太湖 治水兴一方
长兴县扎实推进“五水共治”
清水入太湖 治水兴一方
【浙江日报5月25日讯】长兴县依水傍湖,是典型的“江南水乡”。主要水系有西苕溪水系、泗安塘水系、合溪水系和乌溪水系。苕溪是长兴人民的“母亲河”,苕溪清水入湖河道整治工程是国家172项重大水利工程之一,也是浙江省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重点水利工程之一,是确保苕溪“水畅其流,清洁入湖”的有效措施,实施后可改善太湖流域的水环境状况。目前工程建设正紧锣密鼓地加快推进。
苕溪清水入湖河道整治工程是长兴县扎实推进“五水共治”的一个缩影。近年来,长兴县认真贯彻落实省、市“五水共治”部署要求,围绕“洁、清、净”目标,扎实推进十大工程,2014和2015年累计投入资金38.29亿元,治水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2015年夺得“大禹鼎”,成功创建省级“清三河”达标县,连续两年获湖州市“五水共治”优秀县区一等奖。县控及县控以上监测断面I~Ⅲ类水质断面连续三年保持在100%,功能区达标率为100%,特别是主要河流的悬浮物浓度下降十分明显,监测显示,2015年西苕溪悬浮物平均浓度比2013年下降约九成,降到29mg/L左右,基本实现了中期清的目标。
2016年,按照浙江省委、省政府决不把污泥浊水带入全面小康的新要求和湖州市委、市政府关于“五水共治”的决策部署,长兴县围绕“拉高标杆、补足短板、精准施策、注重长效”的工作思路和再夺“大禹鼎”的工作目标,纵深推进治水工作。
河长挂帅冲在第一线
2008年,长兴在全省范围内率先创立了“河长”管理制,逐步形成了上下联动的工作机制,有效地改善了全县的水环境。2013年,长兴拿出当年首创“河长制”的魄力和干劲,在“河长制”工作方面深耕细作,二次创新,经过2年多的努力,在“河长制”工作上再次突破。
完善河长制度。长兴县四套班子主要领导亲自挂帅,分别担任“五水共治”和“河长制”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增加县级河道河长人数,18名县领导担任县级河道河长。县人大、政协将“五水共治”纳入年度参政议政的重点内容。围绕治水治气,抽调7名退二线科级干部成立治水治气督查组,进一步强化督查力量。更新完善指挥部架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河道清淤整治等“九图一表”,坚持挂图作战。
为进一步健全县、乡、村三级“河长”管理模式,今年县河长办对河长名单进行了调整和增补,全县547条河道全部落实“河长制”(县级河道16条,乡镇级河道174条,村级河道357条)。同时,按照“重点突出、分片到位”的原则,全面实行“河道警长制”,建立树状的河长制工作体系。各乡镇(街道、园区)建立了相应的“河长制”工作领导小组,将“河长制”工作扎根基层。各级河长制河道责任单位,根据河道年度治理重点,分别制定了2016年水环境综合治理年度方案。
为进一步完善河长巡查机制,部分乡镇还相应成立“公益河长”、“巾帼河长”和“党员河长”等志愿团队,联合正式河长共同履行河道管理职责,每天开展巡查,每周进行记录,定期召开河长工作例会。去年以来,全县统一开展“河长日”活动6次,累计开展参加各类活动1.5万余人次,清理各类垃圾6000余吨,植树6530株,铺草皮1万余平方米,打捞沉船16艘,清理违规设置的渔网、簖网450处;创建“省级生态河道”1条、“市级生态河道”2条,评选产生“市级最美河长”2位。
全面推进“河长制”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目前已完成村级河长制河道信息录入工作,正积极推进县级和镇级河长制河道信息采集,系统建设完成后将实现河道实时监控、动态管理、信息共享和公众参与。
打好治理污水四大战役
长兴县治污水,坚持标本兼治确保绿水青山。该县打响了治污水的系列战役,并取得了显著成效:目前共建成城镇污水处理厂13座,中水回用站14座,合计日处理污水量28.47万吨,日回用已处理污水量17.37万吨;2016年被评为“全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示范县”。
全面推进河道清淤“攻坚战”,实现了河道水清、河畅、岸绿的良好效果。前两年已开展三轮集中清淤,全面完成1100公里河道清淤疏浚,并打通“断头河”43条。在此基础上,该县2016年度进一步加大河道清淤力度,以“重点治理骨干河道,全面提升农村河浜”为原则,重点对行洪航运河道以及农村未清河浜开展清淤工作,全年计划完成清淤400万立方米。
深入开展截污纳管“持久战”。2013年以来,长兴县污水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提速,新增污水管网300.08公里,约为之前全县已建管网总量的1/3,完成纳管改造区块106个,编制县域和乡镇级污水专项规划。同时,高度重视污水处理的运维工作, 2015年修订出台《长兴县城镇污水处理厂运营管理办法》和《长兴县污水处理费征收使用管理办法》,进一步健全污水厂日常运维和污水处理收费管理机制。2015年全县城镇污水处理厂运行负荷率84.54%,城区污水处理率91.11%。2016年,结合道路建设改造和老旧小区改造等工作,持续推进城镇管网建设和改造。全年计划投入1.43亿元,新建污水管网41.5公里,纳管改造区块13个,雨污分流改造17公里,提标改造管网17公里。目前已完成污水管网建设20.65公里,雨污分流改造7.41公里,提标改造8.31公里,13个小区纳管改造全部进场施工,其中1个已完成改造。继续加大各乡镇(街道、园区)已建污水管网的排查整改力度,将详查任务纳入年度目标责任书,目前部分乡镇正在委托专业勘察单位,部分已启动详查工作。
打赢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收官战”。2014年长兴县制定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三年行动计划,计划完成农村生活污水治理228个村(包含新增的7个城中村治理任务)。2014~2015年,共完成治理175个村、新增受益农户43448户。2016年是三年行动的收官之年,县治污办以项目质量为根本,加强项目招投标管理、材料(设备)抽检、现场督查管理等,大力推进最后53个村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截至目前,53个村全部完成招投标并启动建设,98座终端已开工。加强建成项目运维管理,制定实施《长兴县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和维护管理办法(试行)》,建立“县政府为责任主体、县建设局为管理主体、乡镇(街道、园区)为实施主体、各行政村为落实主体以及第三方专业服务机构为服务主体”的“五位一体”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运维管理体系。建立运维中心,对2014年~2015年已竣工终端设施进行实时监控改造;开发APP软件,对日常巡查运维情况进行考核管理;县财政每年设立专项资金用于补助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运维费用支出,目前,已拨付运维补助资金440万元。
持续推进三河治理成果“保卫战”。2014年长兴县打出了让水面“靓”、河道“深”、河流“接”、水污“禁”和河岸“美”等一系列组合拳,投入2845万元,全面完成13条、共33.35公里的垃圾河、黑臭河整治工作,提前完成三河治理任务。2015年结合长海路改造及平安小区改造,全面完成黄土桥港整治提升工作。2016年,为进一步巩固治理成果,严防反弹,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了查找补齐“清三河”短板工作,各乡镇(街道、园区)对管辖范围内河道进行了全面排查,县治水办集中开展了“清三河”回头看专项督查。县财政拨付800万元河道长效保洁专项经费,对全县1659公里河道实行保洁全覆盖。
节水实现“两降三提升”
2013年,长兴县被列为浙江省节水型社会建设创建县,三年来,长兴县从构建推进体系、注重结合、创新举措入手,规范用水行为,深入推进创建活动,节水型社会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截至2015年11月,与基准年相比,重要指标数据实现了“两个下降三个提升”分别是:万元GDP用水量下降39%、万元工业增加用水量下降22%;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升3.8%、重点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提升15.3%、节水灌溉工程面积率提升40%。同时,其他各类主要指标也达到或超过规划目标。
政策引导推进。长兴县针对行业节水特点,出台相应工作制度。制定“差额补助”“以奖代补”“建后再补”制度,大力扶持农业节水;研究制定中水回用率、转型升级淘汰落后产能以及清洁生产等政策,发出了《关于开展节水型企业创建活动的通知》,引导企业提高节水技术,全力推进工业节水;落实节水“三同时”制度,制定出台了《关于开展公共机构节水型单位建设工作的通知》,推动节水器具的推广,从源头上杜绝非节水器具的入市,强化生活节水。
实行工业用水定额编制管理。完善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相结合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在全省率先开展了县级工业用水定额的编制工作,已在全县近300家企业制定并落实超计划或者超定额取水累进收费制度,建立了分行业水耗综合评价体系,完善了高污染、高耗水企业差别化污水处理费制度,已累计征收17.9万元超计划用水费用。
引导企业开展“中水回用”建设。通过实施倒逼机制、价格机制、激励机制、监管机制、协调机制等多种手段引导企业实施中水回用,完成长兴浙能电厂二期、长兴夹浦印染行业废水预处理项目等重点建设项目。目前,全县已建成污水资源化项目39个,形成22万吨/日的回用水能力。通过内部回用和外部回用相结合,县域内18家铅蓄电池企业全部开展废水深度处理,实行中水回用,年中水回用量25万吨。全县7.2万台喷水织机废水纳管全覆盖,年中水回用量4600万吨。
探索用水单位实行“合同能源管理”。引入市场机制,长兴县华盛高级中学在全省率先开展合同节水管理,通过与第三方合作,对单位的供水管网、节水器具、计量设施进行更新改造,建设节水监管平台,以契约形式约定节能目标,实现节能利润分享。项目实施以来,学校当年实现节水87361吨,人均年节水量20.55吨,节约水费166282.38元,综合节水率达到49.46%。目前,长兴县通过“合同能源管理”进行节水的单位已经有5家,初步估计年节水30万吨。
下好全面治水“一盘棋”
早在春节后上班第二周,长兴县委、县政府即召开动员大会,县委、县政府两位主要领导和分管县长分别进行动员讲话,明确要以归零的心态纵深推进、以最好的状态加快推进全年治水工作。结合省市治水工作重点和县情实际制定下发《长兴县2016年“五水共治”工作实施方案》和“十大工程”分方案。全年计划投资14.37亿元,实施项目41个,截至4月底已投入资金6.12亿元。
县主要领导在治水大会上明确提出“要以更高、更严的标准抓好治水重点工程,确保经得起实践和群众的双重检验”的要求,把创“优质工程”作为治水项目建设的首要前提。对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等项目,县主要领导亲自参与综合验收。进一步规范水利建设市场主体行为,积极开展水利建设市场主体信用(履约)评价管理工作,对信用分较低的单位直接取消投标资格。抓好示范带动,以省级生态河道培育、新时期治水方针先行示范区建设试点等先行示范工作为抓手,重点推进特色亮点项目培育工作,明确每个乡镇(街道、园区)和牵头(配合)部门培育示范项目2个以上。
值得一提的是,长兴县坚持科学谋划,先后编制水资源综合规划、水域保护规划、县域污水专项规划、县域供水专项规划等9个规划,确保“五水共治”内容规划的全覆盖。同时,乡镇结合县域专项规划,编制完成本区域的污水、供水等专项规划,确保“五水共治”地域规划的全覆盖。
为下好全面治水“一盘棋”,严守安全底线,推进防洪排涝能力新提升。强化防洪能力建设,突出重点工程建设,近两年苕溪清水入湖河道整治工程累计投入资金14.4亿元,完成河道拓浚17.22公里;完成水毁修复工程230项,山塘整治28座,机埠改造175座,中小河流治理河道整治5公里、河堤加固10公里;全面完成基层防汛防台体系规范化建设、山洪灾害防治项目建设和洪水风险图编制等防汛防台“三基网”建设任务,完成2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建设。推进水土保持修复治理,近两年,通过开展松材线虫病病死枯木清理、阔叶化补植改造、割灌除草等森林抚育经营工作,完成重点生态公益林优质林分建设29.3万亩,采取补植、封育等综合措施,完成25度以上坡底修复3840亩,完成城区、集镇、村庄、通道等各类平原绿化1.906万亩;全面完成仙山湖国家湿地公园生态修复,完成各类湿地植被恢复提升1400余亩,治理湿地6950亩,通过国家林业局专家组验收。注重排涝能力提升,完成圩区整治11.38万亩,堤防加固55公里,完成画溪大桥南堍排涝泵站改造工作,排水管网清疏320公里,增加应急设备0.27万m3/小时,建设雨水管网35.8公里,完成积水点改造10处。
同时,深化创建内涵,力保安全供水新突破。突出安全保供水,以合溪水库合格规范饮用水水源地创建工作为抓手,建立健全饮用水水源地“一源一策”管理机制,实施并不断完善合溪水库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生态建设办法,确保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保持在100%;新建供水管网185.1公里,完成和平、小浦、乐泉、水口和泗安二界岭等5座水厂扩建工程,加快农村饮水安全改造,提升10.58万人口饮水条件。
2016年,强化落实合溪水库“保卫战”,围绕供水污水一体化治理、水土保持及小流域治理、森林生态保护等六大工程,制定《2016年合溪水库上游生态建设实施方案》,全年计划投入资金2.1亿元,开展项目建设45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