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成县西坑畲族镇全力搭建“民情E通”网络系统打通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今年以来,文成县西坑畲族镇按照市、县委的统一部署,在“红色细胞”服务组中全面推广使用“民情E通”信息管理应用系统,加强村(社区)和镇级民情处置平台建设,实现镇域“民情E通”层层通,探索出了一套“情况在一线了解、问题在一线解决、感情在一线融洽”的“一线”民情工作处理机制,达到了民情收集和处置的常态化、快捷化、便民化的目的。
强化推广运用,搭建“零障碍”渠道,全面提升平台管理人员业务水平,组织村干部、驻村干部、“红色细胞小组长”等参加“民情E通”手机应用平台培训,邀请县委组织部电教中心及移动公司技术人员等进行授课,参训人数达320余人次。在镇机关内部开展全员一周试用,为该手机平台的全面推广运用积累经验,试用期间共收集各类问题5项,经多次协调,目前已经成功解决3项。以镇、社区、村、“红色细胞”小组四级民情管理员为主要对象,组建“民情E通”管理员工作微信群,实时协调处理应用平台推广中出现的问题。同时,各级管理员在日常工作走访中广泛宣传“民情E通”平台,向群众演示平台使用方法及积极作用,提高基层群众对平台的知晓率。
高度重视民情信息收集,畅通信息渠道,及时了解各村情况、群众最关心、最急需解决的事情。一是建立“基层数据管理中心”。管理员将通过“民情E通”、群众反映、微信圈、各类信访件、各类平台反馈等方式手机上来的民情民意分类梳理,将各类信息进行深度整合。二是建立健全制度。建立信息采集、登记、信息定期更新、技术保障、信息日常管理等制度。管理员当天将群众录入“民情E通”平台、进入入户收集的群众问题进行梳理,按民生问题的内容、性质、种类、涉及科室进行梳理并及时提交给相应平台管理员。三是建立分类梳理制度。根据问题的性质、内容及涉及的科室、职能站所等进行分类。对其中不合理的诉求,中心可直接答复不受理的理由,业务性较强的,引导到相关科室站所进行答复。对情况比较复杂,涉及多个科室的民生问题,由镇党委书记指定班子成员牵头承办。对超出本乡镇职责权限的民生问题,上报移交给上级相关部门。
进一步建立信息分级处置机制,对群众上报的急事难事快速反应,实现党委、政府与群众的“无缝对接”。一是建立镇村联动机制,加快决策的快捷性。群众反映的问题可在村级层面直接处理的,村级管理员即时受理,做到“小事即时办不出村”。群众反映的问题处理比较困难的,村管理员及时掌握详细情况,向镇级管理中心上报并提出解决建议,由社区书记负责牵头联络基层科室站所,在当天处理完毕并反馈给当事人,做到“难事不过夜不出社区”。二是建立领导决策中心,进一步提高决策的科学性。领导决策中心根据收集的信息判断问题的性质以及紧急程度作出决策,群众反映的涉及劳资纠纷、消防安全、环境卫生、信访事项、旧房危楼改造、违章建筑拆除等类型的民生问题,由镇党委书记指定班子成员牵头承办,在一周内处理完毕,并反馈给当事人,做到“大事不隔周不出镇”。
“民情E通”服务平台的建设,创新了党员服务群众方式,促使党员时刻“照镜子”,为工作作风的转变提供了良好契机。一是工作更“实”。平台要求党员提供的信息数据必需是真真实实的,因此,各村、社区管理员以及“红色细胞”小组长每天抽出一定时间到村开展走访,收集并核实群众反映的信息。二是工作更“快”。要求党员必须在第一时间到村处理群众反映的诉求,并及时把处理结果上报镇一级。如江山村因地震影响,房屋出现裂缝,村民产生恐慌心理,希望镇政府补助帐篷。当天村级管理员了解情况后,立即联系了镇民政办、村委会,为江山村添加了数顶帐篷。
如何打通政府与基层群众之间的沟通障碍,使政府及时高效的回应群众诉求,真正实现社情民意的收集常态化、民情处置的程序规范化,是西坑畲族镇推进基层党建工作的重心所在。下步,将着力实现基层党员干部队伍的生机活力、基层组织的服务能力、基层工作制度化水平等“三大提升”,掌握基层情况和群众真情实意,共筑“养生福地 秀美西坑”的瑰丽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