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镇上的“智慧法庭”:记者体验庭审直播与法官日常
乌镇法庭
开庭
白墙黛瓦、小桥流水,一番浓郁的江南韵味……若不是门口挂着的牌子,很难看得出,人民法庭坐落于这样古色古香的建筑里。
昨天,记者来到千年古镇乌镇,走进桐乡市人民法院乌镇人民法庭,近距离感受被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周强称为“中国最好的人民法庭”。
一键引入,律师网上立案“最多跑一次”
从天井洒下来的阳光透过窗户,暖暖地照在诉讼服务中心,导诉台、立案室、调解室各功能区域的划分鲜明醒目,法庭里,工作人员正有条不紊地忙碌着。
在立案室,京大律师事务所的律师沈枫正坐在窗口,填写着一些立案材料。沈律师一早从杭州赶到乌镇法庭,提交了一份由他代理的离婚案件的纸质材料。此前,他已经登录“浙江法院律师服务平台”,通过网络提交了起诉状、证据材料等,法庭“一键引入”法院办案系统,经过审查确认无误后,对这起案件进行预立案。
对沈律师来说,网上立案为他大大节省了经济和时间成本,他只要在办公室的电脑进入系统,输入信息、扫描上传诉讼材料,短短几分钟就能办妥手续。之后,他只要去一趟法院提交材料正本,就可以正式完成立案,再也不用一趟趟地跑。
“以往,立案、补充材料都必须赶到法院的立案窗口,真是叫苦不迭,现在有了网上立案后,最多跑一次就可完成立案,而且一次还能立一批案子,工作效率有了极大的提高!”沈律师说。
近年来,乌镇法庭推进“互联网+立案送达”,积极推进网上网下协同立案,充分利用律师网上立案平台,实现律师网上自助立案,2017年律师网上立案率达60%。
把诉讼服务“装”进电脑,在乌镇法庭也不是新鲜事。因为地处国家5A级旅游景区,法庭还设立了远程视频调解室,实时为景区提供司法指导。面对远程视频摄像头,记者和景区纠纷受理点的彭主管进行了“面对面”沟通。他说景区纠纷一般是外来游客,处理时由法官远程调解,更有权威性,有利于快速解决纠纷,根本不用费时费力跑法庭诉讼。“2017年景区纠纷19起,其中7件都得到法庭的有力指导。”
没有书记员,原、被告说的每一句话都被即时记录
下午1:50,一起买卖合同纠纷在乌镇法庭审判楼开庭审理。
“现在开庭!本次开庭全程录音录像,除遇有特殊情况转换庭审记录方式外,录音录像即为庭审记录,不再另行记录书面笔录……”乌镇法庭庭长邹丹宣布法庭纪律,并点开了庭审录音录像系统和智能语音识别系统。
“原告桐乡XX电子有限公司诉杭州临安XX电器工业有限公司买卖合同纠纷一案……”法庭上,邹丹和原、被告说的每一句话都会即时出现在电脑里,全程没有书记员的参与,庭审以录音、录像、文字立体化客观记录。
“这对于解放书记员生产力、客观公正公开审理都大有好处。”邹丹说,法庭事务多,书记员有更多时间去做排期、送达等程序性工作。同时,不用等着书记员手工记录,庭审效率也提高了,一般半小时内就能搞定一个庭审。
乌镇法庭作为浙江法院庭审记录改革试点,2016年就开始改革,利用智能语音识别系统,配合现有的高清数字法庭系统、庭审录音备份系统和“审务云”,形成了“视频+音频+文字”的全链路、多层安全、同步识别智能记录系统,庭审记录方式从“绿皮车时代”迈入“高铁时代”,庭审同步录音录像达100%,庭审记录改革适用率达80%。
一波三折,找到被告的父亲却无法送达
信息化正在逐步改变着法庭的诉讼服务功能。比如困扰法官的送达难,邹丹认为,通过与移动、联通、电信等运营商及公安、电商等数据共享,增加了对当事人有效送达地址的获取途径。
目前,送达难到底有多难,昨天,记者跟随法官助理刘峰体验了一番他的工作日常。
案件中的被告邱某为买手机向原告借款3900元,但是一直没有归还,原告就将邱某起诉到乌镇法庭,要求他偿还本金及利息,但邱某却一直联系不上,原来的电话号码也已停用。
起诉状上,邱某的通讯地址显示的是当地杨园村下面一个叫邱介埭的自然村。我们先到杨园村的村口找了个杂货铺询问,但店主说不知道这个地方,也不知道邱某这个人,因为邱某所在的这个村子已被拆迁。于是,我们到当地的杨园村村委会,查找邱某的具体地址,最后得知,邱某原来住的村子,已经搬迁到了一个名叫新丰村的地方。
我们又马不停蹄地赶往新丰村,因为没有具体的门牌号,只好一家一家地找,一家一家地问。最后找到邱某的老父亲时,已经接近中午12点。老人说,邱某只在春节回来吃过一次饭,平时和家里人也基本上没怎么联系,也不愿意接收法院的法律文书。
一波三折,最终也没能成功送达,刘峰无奈地表示,像这样联系不上当事人的案子,最后只好通过公告的方式进行送达。这种情况在法庭并不少见,也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审判质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