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泠印社》总导演许继锋新年愿景 探寻能让"西泠不冷"的表达
这几天,如果你打开“西泠不冷”的公众号,会发现每天都有惊喜——可能是有趣的小视频,也许是能拿来做手机壁纸的西泠美照,亦或,是属于西泠印社历代社长的那一枚古朴典雅的“社长印章”……这是《西泠印社》纪录片摄制组,联合西泠印社,送给大家的一份新春小礼物。
《西泠印社》是由浙江广电集团、杭州市委宣传部、浙江大学和西泠印社联合出品的大型纪录片。去年6月开机,预计明年推出——正好赶上西泠印社115周年纪念。
“中国人相信石头里隐藏了一些特殊的生命信息,能在天人合一的境界里去寻找庄严与谐趣。”这是许继锋拍摄这部纪录片的初衷。而这个春节,他和他的团队也没闲着,到孤山转转再转转。山上初萌的春色,一如正在酝酿中的,这部有着全新气息的《西泠印社》纪录片。
从一片苔藓说起这115年
“你知道吗?孤山最本土的植物,不是茶花桂花,而是苔藓。”许继锋像一个发现了新大陆的少年,眼睛里亮亮的。
西泠印社坐落在孤山南麓,西泠印社的历史,也是孤山历史的一部分。而这部纪录片,和以往其他讲述西泠印社故事的纪录片最大的不同,就在于新鲜的视角。
既然《我在故宫修文物》从一只“御猫”开始讲故事,《西泠印社》为什么不能从一片苔藓说起呢?
许继锋爱打羽毛球,平常就爱去户外走走,这个想法,正是他把孤山当自家后花园那样,一天到晚“闲逛”出来的。
“如果你每周都去爬孤山,就会发现很多变化。比如地上的苔藓,前几天还垂头丧气的,一场嫩雨后,就变得很清新。一刹那,我仿佛能呼吸到它们的呼吸,跟它们的生命体响应起来。”
许继锋把孤山比做鲁迅笔下的三味书屋和百草园,一草一木都是西泠文化的命运共同体,这给他提供了拍片的全新的“解题路径”:“我们常说西泠是吴昌硕的西泠,弘一大师的西泠,沙孟海的西泠,其实这里真正的主人,是花鸟虫鱼。我们希望还原一个有故事有剧情的西泠印社,用自然世界的真去触摸艺术和人性中最纯粹的部分,去探究一块块石头,是怎样成为中国士大夫精神一个孤傲的坚持。”
西泠不高冷,接轨90后
不想重复前人的叙事手法,这也算是许继锋给自己挖的“坑”。
这个春节,“西泠不冷”的公众号每天都在更新,用清新的小视频、小礼物,温暖着粉丝的心。
这是许继锋团队做的新尝试,除了全部采用超高清4K拍摄,甚至利用AR技术,让每一张西泠的图片都能在手机里动起来……
他把这些称为“全裸示”的纪录片制播方式,“以前拍纪录片,就是N年磨一剑,默默做,默默播。可现在,我想把从开机到最后的整个拍摄过程,都全程展示出来,跟大家及时互动。”
许继锋提到,他发现不少年轻人造访西泠印社,多是因为《盗墓笔记》中吴邪的古董店在西泠印社旁。还有不少年轻人,会把“泠”念作“冷”。因此,许继锋和他的90后新媒体团队提出了“西泠不冷”的概念,“希望西泠文化能够与年轻人的精神气接轨,找到年轻人熟悉的表达语态。”
许继锋举了个例子,如西泠印社创社的“四君子”,当时都是二三十岁的年轻人,他们选择的一种生活方式,用比较潮的说法就是“艺术的共产主义”,“西泠印社所折射出的中国知识分子百年精神史,西泠创社四君子当年注重的开放分享精神,和现在使杭州名扬天下的互联网精神是共通的。”
目前,摄制组里不少90后也爱上了金石文化,而许继锋也希望整合更多浙江卫视之外的创作力量,“希望能得到刺激,有一些意外的神来之笔。”
据了解,除六集纪录片以外,《西泠印社》项目方还拟推出一部剧情版院线电影、一台话剧作品以及一档以金石文化为核心的电视文化专题节目。
问许继锋,拍《西泠印社》以来,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他笑着说,除了体会“义”“士”“侠”“禅”“隐”的中国士大夫精神外,就是有效地帮助他“远离油腻”吧!最幸福的体验,就是和年轻人一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