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造“文化五城” 惠及两江四岸

29.06.2016  11:19

  泱泱大武汉,处两江四岸,三镇鼎立,九省通衢……基于武汉厚重的文化历史,实现武汉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对于武汉市文化管理者来说可谓重任在肩。如何更好地健全城市文化功能,提升全民文化品位,是武汉市公共文化建设中的重中之重。为此,武汉市在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坚持文化强市战略,以“文化五城”建设为抓手,以文化惠民为导向,加大公共文化建设投入,将武汉建设成为全市人民共有精神家园。

  政府主导、多元融合、覆盖城乡

  “十二五”时期,武汉先后投入资金过百亿元,新建并开放琴台音乐厅、辛亥革命博物馆、中山舰博物馆、“武汉客厅·中国文化博览中心”、江汉关博物馆以及正在推进建设盘龙城博物馆等标志性文化场馆等建设,全市博物馆总量达到100家,“博物馆之城”建设再上新台阶。此外,“读书之城”建设卓有成效,“大学之城”建设成绩斐然,“艺术之城”建设独具魅力,“设计创意之城”建设稳步推进。

  按照全覆盖、普惠型和便捷高效的原则,武汉市目前基本形成了政府主导、多元融合、覆盖城乡的全市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格局。通过成本补偿、建立武汉地区图书馆联盟等形式,积极促进大学图书馆、博物馆、体育场馆等公共设施向武汉市民开放。全市14个文化(群艺)馆、16个公共图书馆、25个国有博物馆(纪念馆)、84个24小时自助图书馆、163个街(乡镇场)文化站、1249个社区文化活动室、2122个农家书屋全部免费对外开放……

  多年来,政府在公共文化建设上的持续投入,形成了独有的“武汉文化现象”,武汉文化软实力不断得到提升。

  地标建筑变身博物馆

  矗立在沿江大道与江汉路交会处的江汉关大楼,坐拥天然中轴位置与建筑形态之美,成为武汉这座城市在中国近代史上的绝佳代表。2015年的12月28日,这座历经百年岁月洗礼的江汉关大楼,转身成为迄今为止武汉市最年轻的博物馆——江汉关博物馆。以武汉江汉关这样的地标式建筑来做城市文化功能提档升级的先声和典范,足见武汉市政府对公共文化的重视。

  谈起这座博物馆的筹建,江汉关博物馆副馆长赵大明不无感慨,几代江城人都是听着江汉关钟声长大的,江汉关大楼包容历史与文化,不仅是几代人的集体记忆,更是许多武汉人心中抹不去的“乡愁”。为此,在博物馆筹建的5年时间里,大楼保护工程是重点之一。记者注意到,馆内展陈的内容和形式设计,集中反映了汉口开埠以来武汉这座城市一个多世纪来的沧桑巨变,令人慨叹。

  丰富的文物展示以及数字化技术的运用,吸引了众多观众参观、体验并寻找、解读武汉曾经的历史印记。自开馆起至今年5月,江汉关博物馆累计接待观众人数约19万人次。

  全民阅读,凝聚城市内生力量

  如果说博物馆是连接城市的过去、现在与未来,是认识一座城市的第一本书、第一堂课、第一现场。那么,图书馆,因其在城市文化服务功能上的重要作用,更可谓城市之魂。

  记者了解到,近期武汉图书馆发布的 《2015年武汉地区公共图书馆阅读报告》显示,2015年度,武汉市公共图书馆图书借还总量达698万余册,同比增长14.02%,持证读者61万,人均外借量11册,一半以上的读者年外借量达到17册。

  在武汉市文化局局长何伟看来,一座城市的人们能够形成“爱读书、勤读书”的社会风尚,城市就会展现出独特的精神气质,就会形成节制守礼的文明气象和崇思尚进的城市性格,这将是城市不断发展进步的强大内生力量。

  武汉少儿图书馆馆长镇火星对此十分认同。“少儿强则国强。”是镇火星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为武汉市的儿童阅读、儿童教育尽自己的一份力,是他对武汉少儿图书馆工作的整体定位。据镇火星介绍,近年来,武汉少儿图书馆启动了“小种子流动阅读推广活动”、家教大讲堂、“马良杯”武汉市少儿书画大赛、非遗读书会等活动。同时,武汉少儿图书馆还非常重视特殊群体的孩子们的阅读服务。近年来,图书馆为盲童学校、未成年人管教所、农民工子弟学校、一些比较偏远的社区、乡村开展“图书漂流”活动,尽可能为他们开展阅读服务。

  镇火星表示,下一步,武汉少儿图书馆将从瑞典引进“千字屋”项目,该项目以特色教育理念引导孩子创作故事,参与讨论,并通过各种艺术形式呈现出来。“我们希望借‘千字屋’项目提升少儿图书馆的整体面貌,从而更加激发孩子们阅读的兴趣。”镇火星说。

  记者了解到,武汉为深入推进“读书之城”建设,制定了“1000万”计划,即确保服务读者1000万人次以上。为此,武汉广泛开展各类读书服务活动,培养市民的阅读习惯。记者日前走访了武汉市蔡甸区,从侧面了解到基层在开展“全民阅读”活动中的总体情况。

  据蔡甸区文体广电局副局长陈进军介绍,蔡甸区近年来组织举办了“书香莲城——全民读书”活动,内容包括全民读书启动仪式、“E生活馆”培训、“马良杯书画比赛”等24项系列活动。值得一提的是,蔡甸区凝聚了一批文学爱好者,2015年,这些作家在国家和省级刊物发表小说、散文、诗歌等作品10余篇,在市级报刊发表作品200余篇。

  蔡甸以“知音故里”著称于世。因此,传承知音文化,弘扬知音文化,打造知音文化品牌,是蔡甸文化建设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丰富的群众文化生活,正与这一工作重点相契合。

  来到武汉,你会发现,在经济新常态的大环境下,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武汉城市建设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漫步在武汉大街小巷,总是会与文化不期而遇。浓烈而深厚的文化氛围,正源自武汉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不断提档升级。可以说,整个武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不仅为其他文化工作的拓展提供了可能和条件,更为城市文化的有机更新和有序发展奠定了扎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