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的历程——从银两到银元”展昨在西湖美术馆开幕

16.01.2016  17:42

前不久浙江省博物馆南宋大展开幕时,历史部专家李晓萍公布了一个惊人的数据——南宋从官巷口到清河坊这1000多米长的路上开有100多家金银铺子(详见本报2015年11月27日B8《800多年前,从官巷口到清河坊竟有100多家金银铺》)。可见自古以来金银钱币在日常生活中便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东西,但是关于金银的故事,我们却所知甚少。

昨天,在浙博孤山馆区西湖美术馆,一个关于白银的专展“银的历程——从银两到银元”开幕,满柜子全是白花花的白银,从唐代到民国时期,都是收藏家珍藏的,总计530多件。

白银一直是硬通货

看过电视剧《北平无战事》的人,一定记得里面用大量篇幅描写了中央银行北平分行里的斗争。最后,刘烨饰演的方孟敖接到中共中央的最高指示:“让蒋介石把钱运走,把民心留下”。于是,大结局里,方孟敖率领飞行大队载着父亲方步亭和北平分行金库的黄金白银飞往了台北。

在中国,从古到今,白银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硬通货——谈论一个人的财富,都是用“”来形容的。于是,围绕着这个硬通货,发生了很多有意思的故事。

比如说,唐代早年,下级官员用白银来向上级或皇室拍马屁。当然,这种行为有一个风雅的名字:进奉。

和如今拍马屁要低调不同,当时“进奉”要核查,讲求“证据确凿”,所以银铤上都会详细刻上进献者的官职、姓名以及进献时间、银铤来源等等。

这次展览图录上的一件展品是“镇海军节度浙江西道观察处置等使贺冬进奉银壹佰两银铤”。“贺冬”是祝贺冬至日,这贺冬银就是当时的浙江镇海节度在冬至节进奉的白银。而目前存世最名贵的唐代进奉银铤,要数刻着杨贵妃哥哥杨国忠名字的,目前共发现过5枚,大多藏在博物馆里。

不过,那时候的白银老百姓是没得用的,它更多被作为一种皇家、贵族或富人的财富,不会拿到市场上买东西。那么老百姓用什么呢?铜钱。

直到从唐中晚期到南宋,白银才被作为国家财政收支的主要货币使用。这时候,出现了一种“度牒银”,背后的故事也让人啼笑皆非。

度牒”相当于僧尼的合法执照,持照可免交课税徭役,到寺庙还可以白吃白喝。为了逃避苛捐杂税,机智的老百姓就开始买“度牒”当僧尼。安禄山叛乱后,唐朝政府为了解决财政问题,索性开始卖度牒赚老百姓的钱。这“度牒”银,就是将卖“度牒”所得的钱折换为白银,再铸成银铤上交国库的财物。到了北宋,开封府里的“度牒”都被卖完了,“度牒”变成“奇货可居”。而南宋时期,僧尼数量实在太多,国家税收太少,于是只好又出了个规定,僧尼也必须交税了。

在展厅里荡一圈,你会发现早时候的白银样式大多很奇怪的,要么像一块牌匾,要么像老式的大哥大。这是为什么?抱歉,还真没有人知道。不过,这些银两上都刻有详细文字,哪些是田赋换来,哪些是盐税所得,哪年哪月哪位官员,全都标得清清楚楚。我们今天在展厅所见的唐宋元明的白银,都非常珍贵,因为白银可以不断熔铸,如今大多数白银藏品都是清代晚期的了。

白银背后的经济战争

当银子普遍成为随身盘缠,真正成为货币时,应该是明朝那些事儿了。

说起缘由来,该算是世界格局层面上的事儿了——西班牙人发现了美洲银矿,这彻底改变了世界经济的格局。明中后期海外贸易发达,随着东方新航线的开辟,葡萄牙、西班牙商人带着源源不断的巨额白银来到中国,购买茶叶、生丝和瓷器等物品;此时,随着商业的发展,纸铜金银米帛等作为货币的缺陷也越来越明显。于是,明英宗从法律上保证了白银完全作为货币的身份。到万历年间,一条鞭法全面推行,白银彻底取代了铜钱和纸币,用专业术语来描述,就是“银本位制”。

大概就是从这时候开始,白银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老百姓的日常生活里。那么,这么一大块银子,究竟是怎么用的?是不是像电视剧里演的,掰一块下来?

基本上差不多,但不是掰,而是用刀切。银质很软,自己在家里就可以切了。另外,百姓通常不富裕,用的多是碎银。用之前,称一称,验验成色,才确定能算多少钱。明代中晚期,假造白银也就出现了,跟现在做的假钞差不多。

就在这白银越来越充裕的年代,老百姓的苦日子却也开始了。

一条鞭法看似先进,但老百姓手里却并没有那么多的白银,原本还能用粮食等财物交税,如今必须折成白银上缴。白银行情水涨船高,百姓被逼得贱卖财物去换取白银。最后,国库和内务库充实了,百姓却被掏空了。

在随之而来的时代里,古老帝国开始处于被动地位。比如,外国标准化银元进入,当时政府毫无规范的银两形状和重量开始显露弊端。林则徐第一个提出自铸银元,直到光绪十三年,在张之洞的力主下,正式设局自铸银元。

然后是鸦片战争。为了解决用白银购买中国茶叶、丝绸、瓷器产生的贸易差,英国人在斯里兰卡和印度种植鸦片,走私到中国,换取白银。最后清政府将多年的关税统统赔掉,加速走向了衰亡。

那么,白银究竟是什么时候,退出货币舞台的呢?

那是1935年11月,国民党政府在英国的策划下,实施法币改革,银元不再成为合法通货,开始使用纸币。

这一次展览的展品,正是这千余年来银子故事的实证。展览一直展出到4月3日,特别推荐新年里去看看,要注意展厅靠近电梯走道里的一组清代展品,如果你能从里头找到刻着“见我发财”、“天官赐福”或“喜报”的,这新年的好彩头就都归你了。

来源:都市快报        作者:记者 林梢青 通讯员 郑施诗        编辑:李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