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文忠为啥不愿意别人叫他“国学大师”
大师为啥不愿意别人叫他“国学大师”
现实中很多事件让钱文忠哭笑不得
一个讲座——主讲人钱文忠(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央视《百家讲坛》主讲人)
“请不要叫我国学大师。中国现在没有国学大师,而且在可以预见的两三百年,也不会再有国学大师,因为土壤没了,这个植物是长不出来的。‘大师’现在是一句骂人的话,我实在不敢当。”
昨天下午,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央视《百家讲坛》主讲人钱文忠受“盛大文学”的邀请,在杭州图书馆开讲《国学与国运》。主持人以“国学大师”和“国学界的学术明星”隆重介绍他出场,可他一上来就先把“国学大师”这个帽子给摘了,现场的氛围也随着他的幽默和随和一下子轻松起来。现场座无虚席,听众的年龄段跨度也非常大,从小孩到老人都有。
《国学与国运》是钱文忠近几年在很多地方开讲的题目,他个人对这个题目的思考,还不停地在改变。“主要的改变,是大家该怎么来看‘国学’这个词,中国传统是没有这个词的,国学是19世纪末从日本引进的一个词,我们用它来概括中国在漫长的历史中形成的固有学问。”钱文忠说,“国学,大概是我们不得已而用的一个词。”
钱文忠认为应该冷静看待现在的“国学热”,“我们的时代越来越开放,但是很奇怪,我们的文化心态,却出现了越来越狭隘的趋势。”在他看来,国学应该是一个“大国学”概念,不只是儒学、道学、经学等传统学说,还应包括中华民族向其他民族和国家学习的文化成果,比如佛学,以及其他55个民族的传统文化。
近几年,钱文忠发现文化被当成一种商品,由此引发的很多事件都令他哭笑不得,比如有三个地方在争夺“西门庆和潘金莲故里”;还有一个女生前往上海复旦大学人类学研究实验室,希望通过DNA检测证明自己是孙悟空后代……“一个国家,没有共识、记忆和传统,那么对于美丑、是非、善恶也就没有标准,由此国学与国运就联系起来了。”
钱文忠是国学大师季羡林的关门弟子,在昨天两个小时讲座接近尾声时,他提到了自己的老师,“季羡林老师有十个字原则,假话全不说,真话不全说,我觉得我今天也做到了。”一位听众在听完讲座后马上给朋友打电话,他有些激动地说:“今天的讲座真是让我脑洞大开,关键是钱文忠敢讲真话!”
来源:都市快报 作者:记者 潘卓盈 培训生 王琼楠 编辑:沈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