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琏小镇的锋颖江湖 120道工序打造湖笔“金名片”

21.02.2015  10:44
  • 湖笔:羊毛顶端透明的部分将成为湖笔的锋颖

  • 水盆是湖笔制作中最复杂最关键的一道工序

  • 湖笔的制作需要经过12道大工序,120道小工序

  • 湖笔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邱昌明

  • 年逾花甲的郑奶奶在岗位上已经工作了40年

  • 择笔要求对毛料的强弱、锋颖、长度等进行挑选

  • 制作湖笔相当“吃功夫” 考验着个人的专业水平

  • 善琏目前有1500余人从事湖笔生产工作

  •    编者按: 浙江有许多有特色的小镇,具有独特文化内涵和旅游功能,还有一大批小镇也正在推进产业集聚、产业创新和产业升级,每个地域都有自己独具特色的地理故事。特色小镇,为未来的浙江勾勒出一幅美轮美奂的前景。

      新春期间,浙江在线派出多路记者深入到全省多个区县,走进富有浙江地方特色的14个小镇,从历史、文化、经济、旅游等不同方面记录小镇的人文气息,描绘当地在特色小镇建设中带给百姓生活的变化,以及小镇在经济发展潮流中遇到的机遇和希望。

       浙江在线湖州2月21日讯(浙江在线记者/陈铖  编辑/王黎婧)    湖州善琏,“文房四宝”中湖笔的故乡。“湖州出笔,工遍海内,制笔者皆湖州人,其地名善琏村。”从撰写于明孝宗弘治年间的《湖州府志》中就能得知,湖州小镇善琏自古就与毛笔息息相关。

      这座位于湖州南浔区东南面的小镇,全镇面积仅50于平方公里,常住人口不足3万,不论面积还是人口,都无疑是个小镇。但就是在这块不起眼的土地上,2000多年间培育出无数制笔巧匠,他们世代以制笔为业,制作技艺精益求精。

      这个春节,浙江在线记者走进善琏,探访小镇的锋颖江湖。

       锋颖江湖里的坚守  善琏小镇笔工一辈子只做一道工序

      善琏素来享有“笔都”之美称。善琏镇的居民及周边的一些村民,祖祖辈辈都从事湖笔制作,有许多“湖笔世家”。

      原以为,以“家家出笔工,户户会制笔”而驰名的善琏会很热闹,但走进小镇后记者才发现,深冬的善琏十分安宁。沿着镇上唯一的古街向南走,尽头便是善琏湖笔厂——这是湖州最大的一家笔厂,湖笔就是从这里走向全国,乃至世界。

      走进湖笔厂,空气中弥漫着羊毛和胶水混合的气息,制笔工人面向窗户一字排开,车间并没有想象中的忙碌和喧闹。“制笔是很费眼力的活,所有工人都是面朝南面的窗户而坐,毛毫上的锋颖在特定角度的自然光照射下会显得特别清楚。”善琏湖笔厂沈惠兴厂长口中的“锋颖”,指的是笔头尖端一段透亮的部分,其最能体现湖笔工艺的独特风格。

      制作湖笔相当“吃功夫”,考验着个人的专业水平和团队的协作能力。

      “学徒拜师后要跟着师傅先学三年,再边学边做四年,一共要七年才算出师。”65岁的邱昌明告诉浙江在线记者。“出师并不等于毕业,笔工在以后的工作中要根据经验不断调整手法工艺,从坐姿到手上的细微动作,都有讲究。”这位善琏湖笔厂的老厂长,从事制笔技艺近半个世纪,是湖笔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唯一传承人。

      邱昌明说,笔工每个人只学一两道工序,做水盆的只学水盆,择笔的只做择笔。从1966年进入善琏湖笔厂到2011年退休,在择笔这道工序上,他干了整整45年。湖笔厂绝大部分工人,守着自己的一道工序,一干就是一辈子。

       不是所有毛笔都是湖笔  120道工序成就湖笔技甲天下

      古人云:“湖颖之技甲天下”,这里的“湖颖”就是被世人所熟知的湖笔。“虽然看起来差不多,但湖笔绝不是普通的毛笔,复杂精细的制作工艺让湖笔与毛笔有本质上的区别。”提到湖笔,邱昌明有说不完的话。

      “善琏最擅长做羊毫。北方太冷,山羊毛太软,没有锋颖。江浙一带的山羊毛又嫩又细,有一段半透明有韧性的锋颖,有锋颖的毛笔才能更有韧性,更好写。”邱昌明说,一只山羊能出4两笔料,主要是羊肩胛附近的毛,带峰的还不到一半,最后能做成湖笔的,只有一钱。

      水盆是湖笔制作中最复杂最关键的一道工序。在宽大的水盆车间,整齐地放着一排排木盆,笔工们一手拿着角梳,一手攥着脱脂过的毛料在水盆中反复梳洗、逐根挑选,按色泽、锋颖、软硬等不同级别进行一根根分类、组合,做成刀片状的刀头毛,然后再放在水里缕析毫分,把断头的、无锋的、曲而不直的、扁而不圆的毛剔除。

      择笔同样是制笔的一道重要工序,要求对每一根毛料的强弱、锋颖、长度以及色泽等进行细致的挑选。元人顾瑛称“吴兴老冯善择毫,择毫入笔铦(Xian,一声)于刀。”可见,择毫是笔锋爽利的前提,也是笔锋质量的保障。

      除了用水盆和择笔之外,梳、落、拨、抖、连、拣、装、刻……一支湖笔的制作需要经过12道大工序,120道小工序。从选材到制作,湖笔的每一道工序都凝结着数代善琏人的智慧与心血。

       创新技术拓展文化内涵  小镇振兴湖笔“大产业”

      作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中国文房四宝之首,湖笔一直以来是湖州的“金名片”,当地也十分珍惜这份先辈留下的宝贵财富,始终没有忘记推动湖笔产业向前发展,努力适应时代的需求。

      如果说善琏人对选材的严苛,以及对120道工序的坚守是湖笔产业安身立命之根,那么对湖笔制作工艺创新和对湖笔文化的拓展,则是湖笔产业振兴的必由之路。

      “对现代湖笔产业的创新,不应局限于工艺和材料上,应着重于首创精神,拓展湖笔文化的延伸和艺术表现,创新与经济文化相关的市场、品牌、企业文化等因素。”湖州善琏湖笔厂的马志良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

      当地政府为了保护这一传统工艺,从硬件和软件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恢复和建设善琏湖笔文化的硬件设施,保护老一辈传承人,鼓励年轻人学艺,确保湖笔制作后继有人。根据湖州官方统计的数据,善琏目前有1500余人从事湖笔生产工作,湖笔产业整体质量得到提升,善琏小镇的湖笔也成为了“大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