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东“垃圾分类县域全覆盖”获评全国2016民生示范工程
● 金东“垃圾分类县域全覆盖”项目被人民日报《民生周刊》、国务院扶贫办信息中心评为全国2016民生示范工程
● 人民日报官方微信头条推送“中国好垃圾桶”,点击量超2500万
● 央视“焦点访谈”、人民日报、新华社纷纷聚焦金东垃圾分类工作
● 国家环境保护方面权威专家齐聚金东把脉垃圾分类,并称其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金东实践”
● 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700多批次考察团近3万余人来金东考察交流垃圾分类工作
● 金东出台全国首个《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管理规范》地方标准
一个好做法带来一场意义深远的农村环境卫生观念变革
变革缘起于“美丽金东”建设
作为人民音乐家施光南、著名诗人艾青的故乡,2013年初,金华市金东区提出“希望田野、美丽金东”建设目标,以“五水共治”、“三改一拆”、环境卫生整治3项工作为抓手,分解责任,倒排时间,逐项推进。
刚开始时,很多人不理解:党委、政府抓环境卫生,而且领导干部要带头搞卫生,是小题大做吧?金华新兴产业集聚区管委会主任、金东区委主要领导这样回答:对金东而言,“美丽”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搞好环境卫生,可以推动农旅融合,发展乡村休闲游,更好地吸引项目和人才。换句话说,美丽就是竞争力,就是生产力,就是幸福指数。
在全员突击行动中,成效一点一点积累,经过一年多的努力,金东城乡均已建立长效保洁机制,基本解决了“脏”的问题。然而要想彻底干净,光靠突击也不是办法,还要从源头上重视垃圾管控。2014年5月,金东区以澧浦镇为试点,探索推进农村垃圾分类处理。
彻底改变农村“垃圾围村”现象
为巩固提升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金东区要求乡镇党委书记亲自抓,区级领导到联系乡镇指导,区机关每个部门结对联系两个以上村。在推进配套设施建设的同时,从监督、考核、奖惩等环节入手,在全区推广垃圾分类6项制度,以严格的制度保证执行刚性。
如果说之前开展的环境整治是1.0版本,那么随后推出的“八无”村创建就是环境整治2.0版本,意在为“美丽金东”建设提供统一标准,打造全域化景区。
“八无”村创建标准为无暴露垃圾、无乱搭乱建、无乱堆乱放、无乱贴乱画、无水面漂浮物、无散养家禽、无污水横流、绿化空地无杂草。
2015年5月底,全区459个行政村全部建立垃圾分类工作体系,在全国率先实现了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县域全覆盖,彻底改变了农村“垃圾围村”现象,走出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加强农村社会治理的一次生动实践
在金东各乡村显著位置,人们都能看到一面美丽家庭“笑脸墙”,墙面以“携手垃圾分类,共创美丽家园”为主题,展示了参与垃圾分类、环境整治的优秀家庭代表的笑脸。“笑脸墙”是荣誉墙,每年评选一次,没有村民公认、达不到规定标准的,是没有资格上的。
今年初,金东区委开展了“红色引领·美丽乡村”创建工作。在创建活动中,各村党员干部带头捐钱、捐物、捐劳,在村里建设或领养示范性花圃、草坪、盆景。有党员和干部带头,许多村民也站出来参与,有的捐出房前屋后空地建花坛,有的主动认领养护村里花园草坪等,过去那种“干部干群众看”的情况,变成了“党员干部领头群众争先恐后抢着干”,乡村环境整治成了全体村民的义务。
“荣誉石”刻录的是群众捐资投劳情况,群众认捐、认建、认养村内公共设施或绿地,就在“荣誉石”上刻下姓名。截至目前,全区环境整治工作中群众自发捐资投劳折算金额120多万元。群众说,上了“笑脸墙”和“荣誉石”,家里讨媳妇、嫁女儿都更容易了。
国家发改委社会发展研究所负责人说,金东农村环境整治工作最大的成功在于加强了党与群众的联系,把人民群众新的诉求与期盼变为党和政府工作的指挥棒。下一步,建议引导村民从幕后走到前台,引入更多社会组织参与,形成议事、决策、参与的“多中心”机制,从而以环境整治为突破口,推进乡村治理模式的转变,推动社会治理现代化,实现共创、共建、共享。
一只小小垃圾筒释放巨大正能量
走进金东农村,家家户户门前都摆着双色垃圾桶,与一般地方的垃圾桶相比,最大的区别就是绿色的一边放可腐烂垃圾,灰色或其他颜色的一边放不可腐烂垃圾。
2014年5月,金东区在澧浦镇开展垃圾分类试点,到2015年5月,金东区459个行政村已经全部开展垃圾分类,率先在全国实现了县域全覆盖。
金东的垃圾分类吸引了国内主流媒体的关注。人民日报官方微博头条推送金华农村垃圾分类做法,新华网发文称这是一场“绿色革命”,《环球时报》称赞“中国老百姓太聪明了”。新华社、央视《焦点访谈》、人民网、光明网等也纷纷争相报道。截至目前,金东区垃圾分类工作还迎来了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700多批次的考察团前来学习考察。
今年5月14日至15日,由人民日报《民生周刊》杂志社牵头组织的专家组调研了金东农村环境全域化综合整治做法。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负责人表示,金东区“破题”垃圾分类工作,以有效的机制,具有中国特色的做法,补齐了“美丽中国”建设的农村短板,走在了全国前列。
该负责人回到北京后,马上与老家湖北省监利县李沟村村干部取得联系,介绍了金东区垃圾分类工作的做法,并自掏4万多元向家乡捐赠了520个分类垃圾桶。今年国庆前夕,他回了一趟老家,发现村里的环境比原来好多了,垃圾桶编号后一只都没有丢。“看来,找对路子,农村垃圾分类工作确实不是难事。”他感慨道。
专家们对金东的垃圾分类工作进行了精准“把脉”。一是它实行“党建+”模式。党委引导、政府主导、党员带头,确保了工作有人抓,榜样有人树,落后有人带。二是接地气。金东区采取“可烂”和“不可烂”两大标准,要求农户对垃圾进行一次分类,再由保洁员进行二次分拣,可堆肥的就地处理,不可堆肥的集中外运。事实证明,“二分法”既符合农村传统习惯,又便于农户理解操作。而且通过二次分拣,既能够监督农户主动分类,又保证了分类质量。三是重参与。除镇村干部,妇女儿童也成为垃圾分类主力,工青妇团各级组织各展所长,群众全员参与,结合垃圾分类工作,开展以“五美”(庭院环境美、家居人文美、勤劳致富美、邻里和睦美、爱心奉献美)为主要内容的“美丽家庭”创建活动,评选首批美丽家庭1.4万户、示范户1400多户,在每村制作“笑脸墙”,营造全民行动的良好氛围。四是建机制。总结归纳出区对镇考核制度、镇对村考核制度、保洁员评优制度、农村党员干部联片包户制度、荣辱榜制度、卫生费收缴制度等6项制度,从考核、监督、奖惩等环节入手,开展长效管理。五是可复制。制订出台全国首个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标准《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管理规范》,使此项工作具有推广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