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中国文化生命的根和种子

30.01.2015  12:54

重视中国文化生命的根和种子

——专家研讨海外汉学与比较文学研究新方向

  近日,“跨文化论坛:海外汉学与比较文学研究新方向”研讨会在北京语言大学召开。研讨会由北京语言大学比较文学研究所和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文化走出去协同创新中心(中国海外汉学中心)共同举办。来自中国、英国、意大利、西班牙、日本、南非、新加坡等国的60余位专家学者和研究生代表参加了本次研讨会,围绕新世纪以来国外的中国文化研究的发展趋势与特点、新世纪以来中国学术界对海外汉学的研究、海外汉学对比较文学研究的新拓展等议题展开讨论。

  北京大学教授、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终身荣誉会长乐黛云作了《文化自觉与社会和谐》主题发言。她谈到单边的美国文化给世界带来的混乱,指出中国“和而不同”的文化传统可能解决如此的文化困局。我们的文化自觉需要重视中国文化生命的根和种子,为之创造好的环境和条件,同时关注西方对文化自觉怎么看。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杨慧林谈到一个有趣的话题“能否将中国的西学做成外国的汉学?”——中西之间的学问应该是什么样的对话关系。北京大学教授严绍璗在谈到中国学者研究阐发对象国的中国文化研究的价值时,应该建立起世界文化视野。此外,他还对“汉学”“中国学”的名称进行反思。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文化走出去协同创新中心副主任张西平教授在其发言《中国古代文化典籍西传研究方法论初探》中强调历史是进入中国典籍外译的一个最基础的内容。天津师范大学教授王晓平的发言《日本诗话:转世与复活》从中日诗话互动研究的角度指出,日本诗话的文献学研究和集成工作有望中国学者发挥所长,由我们中国人自己来做。美国乔治梅森大学孔子学院院长张宽教授谈了孔子学院与海外中国文化传播话题,他以十分生动的教材对话和视频演示,揭示出汉办编写的某些教材中存在程式化了的东方形象和中西不平等关系。北京语言大学教授李庆本的发言《宇文所安:美国汉学语境下对中国文学的跨文化阐释》提出宇文所安对中国文学的研究是以他自己的文化视角和思维习惯为基础,对中国文学作品进行深入细致的解读,是一种生命体验和理性思维并重的跨文化阐释方式。

  北京大学教授陈跃红建议借鉴比较文学的方法论解决几百年来汉学研究中存在的中国自身主体理论的缺失和研究范式的匮乏问题。北京语言大学《汉学研究》主编阎纯德教授认为在目前国际化的背景下要特别重视汉学与国学的互动,同时也应该对汉学与国学研究主体的不同加以关注。西班牙马德里大学教授Asun Lopez-Varela从媒介改编等某些方面,提出了比较文学中的媒介间性这一新命题。

  “以教授外国留学生汉语和中华文化为特色,北京语言大学研究汉学、比较文学和跨文化研究有非常好的生长土壤。”如北京语言大学副校长曹志耘教授介绍,此次论坛聚焦讨论海外汉学与比较文学的跨文化研究,对于我们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起了积极推动作用。与会者共识是,当前全球化语境下,如何促进中外文化的对话和交流,显得日益迫切而重要;中华文化走出去离不开跨文化的研究和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