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杭师大文艺批评研究院揭牌

09.07.2018  19:58

  7月6日,由《浙江社会科学》杂志社、杭州师范大学文艺批评研究院主办的"杭州师范大学文艺批评研究院‘高峰论坛’暨‘改革开放四十年与中国文艺研究’学术研讨会"在杭州师范大学仓前校区举行。同时,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杭州师范大学文艺批评研究院揭牌。

  当天上午,该基地首次论坛开坛——来自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山东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中南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广州大学、扬州大学、杭州师范大学等全国高校的专家学者共聚一堂,回顾40年来中国文艺研究的发展历程,认真总结经验,拓展学术视野。

  与会专家学者以改革开放40周年为契机,在三场学术研讨中,分别从中国古代文学、文论研究,中国当代文学思潮与创作,文艺理论与文艺批评话语建设等方面,深度探讨了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文艺创作与研究的成就、经验与问题,或高屋建瓴从宏观角度出发,或见微知著从具体思潮现象出发讨论。

  专家们认为,40年来的社会发展,是我国文艺创作和研究成长壮大最强劲的时代驱动。改革开放拓展了人们的精神世界,营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为文艺创作和研究提供了自由、包容的创作氛围;改革开放时代的自主择业,自由创造,提振了全民族的文化自信,造就出庞大的文艺创作和研究队伍,释放出强大的文艺原创力;改革开放创造的物质财富,激发了中国人的文化消费热情,增强了数字技术传媒领域的文学消费力。

  有专家还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出发,强调"生产性文学批评"的理论基础在于马克思的"生产范式"理论。20世纪文学批评开启了生产性文学批评的进路,形成了技术决定论、经典文学批评、接受美学、文学生产理论、生产价值理论、审美—政治视域等模式,蔚成主体性、社会性、现时性、建构性、开放性等理论特征,进而带动诸多新的理论问题,为当今重建生产性文学批评提供新的探索空间和创新契机。

  也有专家指出,近些年来的文艺研究存在着某些值得关注的问题,特别是依据某种哲学的、政治学的、文化学的、社会学的"理论框架"去""作品,作品的语言是被完全无视的。因为语言是不能被这些"框架"""住的。再精密的渔网,也只能网住大大小小的鱼虾,而却不能网住鱼虾赖以生存的水。再精妙的理论,也只能""住作品里的所谓"思想""观点",却并不能""住传达这些"思想""观点"的语言。当一个从事文学批评的人,习惯了手持某种外在的"理论框架"去""作品时,离开了这种"理论框架",他就会失语,就会不知所措,就"拔剑四顾心茫然"。

  此次论坛设圆桌论坛,以"中国文论话语重建的可能与路径"为话题,专家学者各抒己见,从不同侧面阐明建设新时代中国文艺话语体系建设的必要性与可能性,并展开了深入交流。专家们表示,中国当代文论话语的转型十分必要,特别是对于文化自信建设,极为关键。但是,文论话语转型的目标和方向,不应该是"向后看",而应该是"向前看",不应该是简单地回到传统,而应该是对传统进行"创造性转换"。实现转型的手段也不是简单地只要采用中国古代的一些术语就算一了百了,而仍然需要立足现实和放眼未来,在中外文化的比较参照中,用现代人的思维方式去照亮和激活传统,以一种批判的眼光去开发中国古代的文论资源,以一种审慎的态度对待中国现代的文论传统,以一种宽广的胸怀迎接西方文论话语的挑战。

  浙江省社科联副主席陈先春表示,作为一所师范院校,在"双一流"建设中,杭师大的人文学科具有薪火相传的历史积淀,弯道超车的发展机遇。学校立足全面发展、文科见长的传统,坚守"人文学堂,艺术校园"的办学特色,对于人文学科,在师资队伍、人才培养、学术研究和平台建设等方面,不断加大经费投入与政策支持的力度。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艺术学理论均已成为浙江省"十三五"一流A类学科。2017年,以这三个学科为主要依托学科的"杭州师范大学文艺批评研究院"获批 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这既是学校人文学科长期发展结出的硕果,也是人文学科未来的一个重要平台。

  杭州师范大学副校长杨磊说,2018年基地正式启动后,始终坚持时代特征、中国特色、高点定位、创新发展,以文艺批评话语研究、文艺批评史研究、文艺批评实践为三个主要方向 开展学术研究、反哺学科建设,致力于推动当代文艺批评话语体系的重构与创新,促进文艺批评与文艺创作良性互动和协调发展,打造结构合理、能力突出的学术梯队。揭牌后的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杭州师范大学文艺批评研究院,将常设"高端讲坛"与"高峰论坛",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围绕前沿与热点话题举办学术交流研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