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群工”运行一年成果显著 分享 人民微博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23万余件群众诉求问题 件件有着落 事事有回音
在信息化时代,如何更有效地联系服务群众,让民声民愿成为各级党委政府的工作方向?在去年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重庆市针对老百姓诉求反映信息传递和解决力度层层衰减,而基层组织又缺乏足够能力和资源等症结,依托全市党建云信息化平台建设,创新开发出了“服务群众工作信息管理系统”(简称“重庆群工”)。
去年4月,重庆群工全面上线。经过一年多运行,逐步构建起一张覆盖所有区县、镇街和村(社区)、终端使用人群27万余人,上下贯通、便捷高效的民情传递网,并交出了一份满意率达95%以上的成绩单——迄今受理群众反映超过23万件,办结率为98.6%,余下也都在办理中,实现了“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
群众有啥烦难事
重庆群工“一点通”
6月23日,巴南区龙海社区党委书记李自玲上班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电脑登录重庆群工,点开“事项反映”栏目,查看是否有新增群众反映。
“端午节期间我就用手机上APP查看。”李自玲告诉记者,每天登录重庆群工看百姓诉求、录入收集的群众意见,已成为社区干部工作常态。
作为试点区县,巴南289个村(社区)去年率先启动运行重庆群工,所有社区干部分批参加了集中培训。李自玲说,重庆群工凸显了信息化时代的“即时性”优势:“我们只需在手机或电脑上轻轻一点,就可以用文图、语音、视频等反映问题,并能全程跟踪问题转到哪个部门、办理进度咋样;事项办结后当事人还可评价。好多居民都说,这就跟‘淘宝’一样高效实用。”
李自玲的感受不是个例。綦江区富家村党支部书记池英萍说,去年推行重庆群工后,不少以前基层解决不了的事通过上下联动得到破解。比如村民关六志患有间歇性精神疾病,妻子和小孩也有残疾,此前靠他打零工维持生计。今年4月关六志病情加重想申请吃低保,却因未办残疾证被“卡”在审核名单外。村委会通过重庆群工上报情况后,民政部门迅速展开对接,几天就为关六志办好相关证件,解决了一家三口的难题。
倒逼机制“红黄灯”
打通服务“中梗阻”
长期在社区工作的李自玲坦言,过去基层为收集群众诉求没少花力气,但往往在上报和办理环节遭遇“中梗阻”:“群众反映涉及低保医保、交通出行、市政管理、民政计生等方方面面,我们很难一个个找相关部门。有时候报上去也不知道好久才反馈,居民再问我们都不晓得啷个回答。”
但随着重庆群工启用,李自玲和同事们的苦恼迎刃而解——社区只需把诉求上报到街道公共服务中心或区行政服务中心,再由中心转交对应部门办理。
该区行政服务中心诉求服务科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全区74个直属部门都加入了重庆群工,均安排专人对接:“我们每天都会即时转办,基本保证事不过夜。”
与转办程序同时启动的,还有一套严格的督查机制。市委组织部负责开发系统的人士表示,每个办理环节都有明确的责任单位、责任人和办理时限,一旦超时会亮黄灯和红灯警示:“这些黄灯红灯记录和群众评价到年终都会自动生成考核数据,为评价各级各部门工作效率和作风提供依据。”
据统计,去年以来,重庆群工共亮黄、红灯警示2187次和440次,相关责任部门和责任人分别被诫勉或通报批评。群众反映问题95%以上在7个工作日内得到妥善解决或当面答复。不少区县负责人都坦言,重庆群工的“红黄灯”有效倒逼了各职能部门打通服务“中梗阻”,以前部分干部存在的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等现象明显减少。
整合升级3.0版
打造便民“掌中宝”
经过一年多的运行磨合,重庆群工从今年5月起开始再一次升级——依托互联网与“阳光重庆”、114热线、华龙网、区县长信箱等各类受理群众诉求的信息平台对接整合,并与微信、短信、QQ等即时通讯工具联通,进一步减少资源浪费、优化行政效率、提高服务效率。
同时,升级后的重庆群工3.0版增设了“民事代办”、“村(居)务公开”、“惠民政策查询”等项目,越来越呈现出服务群众“无缝对接”的信息化优势。
6月上旬,记者在大足区委组织部看到,技术人员正在抓紧完成新旧两套程序的驳接更新。在“民事代办”栏目下,清晰标注出养老待遇领取人员资格核查、最低生活保障证办理、流动人口婚育证明等数十项代办事项所需的申请条件和准备材料。“老百姓直接根据这个准备材料,交到村(社区)便民服务中心,后面的事就由代办员负责。”有关负责人说,大足目前在每个村(社区)都配备了专门的代办员,老百姓的日常事务基本可以足不出户就办妥。
“惠民政策”则致力于对群众进行政策上的释疑解惑。比如“哪些人可以参加贫困户大病医疗补充保险试点?赔付标准如何?”“农村扶贫小额保险试点主要保障什么?哪些人可以参保?”等颇受关注的问题,老百姓都能通过重庆群工得到答案。
市委组织部有关负责人表示,3.0版重庆群工正致力于把线上解难和线下服务有机结合在一起,切实打通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真正成为老百姓的便民“掌中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