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打造“机器人之都”:2020年销售收入1000亿
得益于以智能化为特征的第三次工业革命,机器人产业发展浪潮正席卷全球。据麦肯锡的研究报告,预计到2025年,机器人每年将为全球带来1.7万亿至4.5万亿美元的产值。
而在我国,2013年销售工业机器人近3.7万台,约占全球销量的五分之一,一举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一大工业机器人市场。未来10年,将是国产机器人的黄金发展期。
面对汹涌的机器人发展浪潮和庞大的市场蛋糕,重庆准备好了吗?
从零起步,打造“机器人之都”
最近王政与中船重工旗下重庆某公司达成了买卖机器人的协议。尽管数量不多,但他心里却乐开了花。“坚守多年后,终于看到了希望。”
1999年,王政创设了一家焊机销售公司,同时也承接焊接机器人业务。
“因为当时人工成本不高,鲜有企业愿意使用机器人。2006年前,公司两三年才能卖1台机器人。”王政说,好在焊机生意一直做得不错,所以他们一直未放弃机器人业务。
据业内统计,截至2009年,重庆历年来的工业机器人销量仅有500多台。
近年来,随着全球产业发展的升级,机器人开始“吃香”。在这种背景下,我市把发展机器人产业提上了议事日程。市科委、市经信委也展开了专题调研和论证。
2011年3月,中科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应运而生,将机器人技术作为重要的研究方向,并引进了高级专家人才,成立了重庆市机器人专家组。
2011年12月,我市组织举办了“机器人展览暨产业对接洽谈会”。会上明确提出要把我市打造成“机器人之都”的构想。
2013年10月,市政府决定把机器人产业作为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培育发展,并发布了《关于推进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称《意见》),明确提出:到2020年,要成为国内重要的、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机器人产业基地。全市机器人产业销售收入达到1000亿元。
工业基础雄厚,市场前景可期
1000亿元!对这一目标,重庆的底气何在?
近年来,汽车行业和电子电气行业占据了我国机器人使用总量的59%。而重庆的汽车、摩托车和笔电生产基地,三个行业的产量在全国的占比分别超过了12%、30%和30%。
“这样的产业布局催生了巨大的机器人使用需求。”两江新区装备产业领导小组组长李光表示,重庆发展机器人产业最大的优势和底气,正源于此。
据国际机器人联合会的统计表明,目前每万名制造业工人的机器人保有量,韩国为396台,日本为332台,德国为273台,中国仅有23台。而据有关部门预测,2015年,重庆产业工人数量将达到300万人。
这意味着,2015年之后,即便每万名制造业工人的机器人保有量只有韩国的一半,重庆也将会有6万台左右的工业机器人使用需求。
“从区位优势来看,重庆对周边的四川、陕西、贵州和湖北等地均有较好的辐射作用。”李光认为,近年来,这些地方的汽车和电子制造业也呈现出较猛的发展势头。重庆发展机器人产业,可以向这些地方拓展市场。
基于上述优势,有关方面组织专家组进行了多次调研,最后确定了重庆发展机器人产业的方向。“首先围绕工业市场发展工业机器人,并形成自己的核心技术、关键零部件。到一定阶段,再发展服务机器人、特种机器人,最终形成全产业链。”
按照这种思路,市政府在去年发布的《意见》中推出多条“高含金量”的措施。如设立重庆市机器人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对本地产首台(套)产品的示范应用和工业企业采购本地产工业机器人给予财税政策支持,对好项目优先给予信贷支持,支持整机与零部件研发,加快引进国内外高端人才等等。
年销2000多台,未来还将以20%增长
近日,记者在嘉陵集团“415摩托车焊接线”一车间看到,工人启动按钮后,两台焊接机器人开始同时焊接摩托车车架的弧形金属材料,仅仅28秒后,机器人就完成了焊接任务。
“在同样的时间内,1台焊接机器人做的工作,需要3名工人才能完成。”嘉陵集团工艺现场技术员李学亚说,机器人大幅度提升了生产效率,为公司节约了人工成本,并且还能把产品质量做得更好。
据了解,嘉陵集团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使用机器人。目前,公司使用的机器人数量已增长到了近50台。“415摩托车焊接线”的工人数量也从近40人减少到22人。
据统计,2011年以来,重庆工业机器人市场的年均增速达到54%左右。2011年,历年来累计销售的工业机器人数量迅速增长到1000多台,相当于2009年的2倍多。如今,这一数字更是达到了5000多台。其中,汽摩、电子信息行业是使用机器人的主力军。通机、化工、工程机械和食品制造等行业,也有不少企业使用机器人。
据市经信委提供的数据,2013年,重庆成为全国机器人需求第一的城市,机器人销量超过2200台。未来重庆对机器人的需求每年还将以20%以上的增幅高速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