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长寿区档案馆采访见闻
(本文照片由作者提供)
“档案馆由此去”——汽车刚刚驶入重庆市长寿区,这个醒目的指示牌立刻映入记者眼帘。按照指示方向前行几百米,记者顺利找到了重庆市长寿区档案馆——独立的院落整洁干净,大门面向主干道敞开,灰黑相间的4层建筑让人感觉到一种庄重与平和。
走进档案馆大厅,迎面是“长寿区概况”档案展览区,左侧是档案查阅利用窗口。窗口前,几位衣着朴素的查档群众排着队;离开窗口的群众脸上带着笑容,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我们长寿区是重庆的老工业区,企业破产改制的情况很多,为了落实工资待遇、享受各种国家优惠政策等,前来查阅档案的企业职工尤其多。”看到记者的目光始终停留在排队群众的身上,长寿区档案局馆长周泽辉解释道:“我们始终认为,群众查档无小事。所以,我们把工作目标定为‘不让群众在这里失望’。在主要路口处安装‘档案馆由此去’的指示牌也是档案馆的便民举措之一,让群众方便而来、满意而归。”
“不让群众在这里失望”,这句话说起来简单,可做起来很不容易。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多年来,长寿区档案馆全体工作人员坚持不懈的努力与付出让人敬佩不已。
建设新馆 丰富馆藏 满足群众查档需求
成立于1959年11月的长寿区档案馆最初只有几间平房,当时,馆藏档案大多是机关文书档案,档案馆在老百姓的眼里充满了神秘感。近年来,随着国家诸多惠民政策的不断出台,以及档案馆服务功能的不断拓展,档案与群众的联系日渐紧密,档案的凭证作用让群众找到了新“依靠”,到档案馆查档逐渐成为群众解决问题的重要方法之一。这种趋势在老工业区的长寿区尤为突出。
如何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查档需求?长寿区档案馆把着眼点放在了档案馆新馆建设上。因为群众查档需要充足的空间,越来越多的民生档案资源需要更大的库房,政府信息公开查阅及爱国主义教育的开展需要足够的场地……可以说,新馆建设是群众所需、工作所求,势在必行之举。
建设长寿区档案馆新馆的建议得到了区委、区政府的大力支持。2009年,占地3330多平方米、使用面积3442平方米的现代化长寿区档案馆新馆正式投入使用。新馆功能齐备,设有档案查阅大厅、库房、移民档案分馆、档案数字化加工中心、档案保护与抢救室、电子阅览室、现行文件中心、档案消毒室、监控与消防控制室、数据服务中心、技术用房等;配置了可容纳未来50年档案资料的档案库房及密集架,先进的气体自动灭火、自动喷淋、防火防盗自动报警、电子监控、温湿度控制等智能化管理系统和现代化管理设施设备;购置了档案消毒柜、防磁柜、底图柜、档案裱糊机、服务器、电脑、扫描仪、复印机、照(摄)相机、非线性编辑器、身份证识别器、大型触摸屏一体机等现代化办公设备。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档案安全保管基地、档案利用服务中心、政府信息公开查阅中心、电子文件管理中心“五位一体”功能得以实现。
新馆解决了群众“进得来”的问题,而这只是满足群众查档需求的第一步。第二步,长寿区档案馆要丰富馆藏档案资源,尤其是增加民生档案资源的比例,这一步解决的是“查得到”的问题。
为此,长寿区档案馆紧紧围绕全区民生工作需求,结合全区实际,找准档案工作服务民生的结合点,全力加强民生档案资源建设。社保档案、就业档案、婚姻档案、移民档案、林权档案、破产企业档案等近30种与群众息息相关的民生档案全部列入了区档案馆的接收范围。除及时与相关部门单位沟通协调,将应接收进馆的民生档案尽早接收进馆外,区档案馆还想方设法拓展征集渠道,通过举办展览、开展各种形式的档案征集活动,大力加强名人档案、艺术档案及本地区特色档案的征集工作。
通过近几年的努力,长寿区档案馆改变了过去档案门类单一的局面,成为一家馆藏丰富、门类齐全、结构合理、具有地方特色的综合档案馆,现有馆藏档案324个全宗20.3万卷,馆藏资料4万多卷(册)。其中,清代及民国时期的档案36个全宗6501卷,会计档案、实物档案、科技档案、声像档案等近5.5万卷(件),从民间征集到的民国时期体现长寿风土人情等方面的图书资料12册、照片340张。丰富的馆藏,为群众查档提供了坚实保障,使“查不到档案”的比例降到了最低。
紧跟时代 技术先行 提高服务群众水平
建设新馆,丰富馆藏,长寿区档案馆在服务群众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然而,区档案馆全体工作人员明白,这样的成绩离群众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群众不仅需要“进得来、查得到”,还要“查得快、查得好”。前者是基础要求,后者则是对服务质量提出的要求。
经过充分调查研究、多次开会讨论,长寿区档案馆提出,在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传统的手工式、面对面查档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群众在查档效率和服务品质上的要求,建立数字档案馆,应用计算机技术手段服务群众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佳方案。
2011年,在长寿区档案馆的积极争取下,创建数字档案馆写入了长寿区“十二五”发展规划。同年,数字档案馆建设项目正式启动,区财政拨专款500多万元,用于馆藏档案数字化、软件系统建设。截至目前,该馆已完成馆藏306个全宗338.2万条文件级目录2234.3万页的档案全文扫描,声像、照片档案全部进行了数字化。同时,在数字档案馆的整体构架下专门建立了婚姻、林权、声像、照片等专题数据库,积极为群众查档提供高效优质服务。
截至2013年,长寿区档案馆完成了千兆网络的改造,完成了“三网一库”的建设,形成了完备的灾备系统,档案管理系统涵盖了档案馆工作的各个方面,包括数字档案的接收、征集、整理、编目、出入库、开放鉴定、销毁、档案数字化、检索、利用、统计等。以数字档案资源为基础、安全管理为保障、远程利用为目标的数字档案馆体系初步建成。
据统计,自2013年8月数字档案馆启用后,长寿区档案馆单次档案查阅时间由原来的30分钟以上缩短至2分钟以内,档案查阅效率明显提高。另外,数字档案馆构建起的个性化查阅服务平台,也使档案服务方式更加人性化、多样化、便捷化。近3年来,区档案馆接待查阅利用3.2万人次,提供档案4.8万卷次,其中超过98%的查阅利用案例是通过数字档案馆系统完成的。
区档案馆及时、准确的档案查阅利用服务,为群众办理养老保险、医疗保险,落实企业职工工资待遇,解决房产、土地纠纷等提供了有效凭证。更让人欣慰的是,区档案馆在为群众服务的过程中,无一例投诉事件发生。“不让群众在这里失望”的目标基本达成。
其实,为群众提供档案查阅利用服务只是长寿区档案馆面向社会提供服务的一个缩影,这个缩影里凝聚着他们为民服务的决心,映衬着他们执着的工作热情。
如今,长寿区档案馆已经成为全区群众查阅利用档案及政府公开信息的窗口,展示全区历史文化与发展成就的“名片”,全区干部群众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