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兰成 俞心樵 库斯图里卡 莫西子诗:他们让我的音乐更自在
莫西子诗给人的第一印象,是一个质朴的乡村音乐教师,肤色黝黑,留着胡茬,头发有一点蓬乱,说话带着一口乡音,很多人说他笑起来时有点像诗人海子。然而,当这个四川凉山州彝族歌手抱起吉他,深情演唱送给日本女友的那首《要死就一定要死在你手里》时,他突然拥有了一种自由、原始而狂野的力量。
这种力量也流淌在莫西子诗去年发行的第一张专辑《原野》,他执意不收录那首炙手可热的《要死》(莫西子诗本人对这首歌的简称),整张唱片里都是些彝语、呓语、鸟叫和纯音乐。姚晨听完专辑《原野》后,发了一条微博:“莫西子诗唱的歌,原始直接,滚烫似火,生命力强悍。莫西子诗写的歌词,其实是诗。什么样的人唱出什么样的歌,什么样的人写出什么样的诗。”
窦唯送了他一本 胡兰成的 《中国的礼乐风景》
在网上搜索栏里输入:“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你会得到这样一些信息:南至金沙江,北抵大渡河,东临四川盆地, 西连横断山脉。全州包括汉族、彝族、藏族、纳西族、苗族等14个民族,这里等级森严,械斗不断,长期处于封闭、愚昧、落后的状态。1950年,凉山终于迎来了解放,1952年10月,凉山彝族自治区成立(后来改为州)。
这和莫西子诗描绘的那个“故乡”不太一样,就像他的汉名莫春林一样,缺乏美感。在莫西子诗的眼里,凉山是这样一个地方,不可捕捉,却可以用一些词汇来填充它的形象,“山谷,微风,树林,炊烟,旷野,云,蘑菇,溪流,稻草,羊群,小草,飞鸟,野果,蛙鸣,月光,灯火,老人,星星,知了”。
大学毕业后,莫西子诗回到家乡,过着“一边无所事事一边酒吧唱歌”的生活,姐姐把他拉到自己任教学校的日语班,让他学习一门外语来谋生。之后,莫西子诗便去了上海的一家公司做日语翻译。一年后,他辞掉了这份工作,辗转到了北京,“尝试寻找一个更好的机会与环境”,希望“离自己喜欢的东西更近一点”。
莫西子诗在北京是离音乐更近了些,结交了不少玩音乐的朋友,其中就包括窦唯。他的工作却和音乐大相径庭,做过日语导游、幼儿家教、翻译,还开了一个淘宝店卖手工艺品。
窦唯在听了莫西子诗自己创作的《妈妈的歌谣》后,送给他一本胡兰成的《中国的礼乐风景》。莫西子诗读完后,对胡兰成所说的“音乐不可不自在”深感认同,“他讲的是音乐有声息,声有高低起落是因为有物质的阻碍,而息则无碍。而音乐便可以在声中有息,甚至无声无息也是音乐之一种,这就是自在。”莫西子诗开始寻找让自己的音乐自在的方式。
俞心樵的诗 让他感到深入人心的浪漫
莫西子诗找到了诗。莫西子诗这个名字,莫西是姓,子诗是名,这也许是他和诗最早的缘分。他对诗的认识,是从彝族的那些简短而又美妙的谚语中得到的,“那一句一句优美的或寓意深远的词句,应该是我最早的启蒙”。如:大雁能知冷与暖,蜜蜂能辨西与东;鹿耳再长遮不住鹿角,高山再高挡不住阳光。
莫西子诗身边有很多喜欢诗歌的朋友,有些是诗人,有些是“对诗歌与诗意的生活有一种简单、可爱、纯粹的爱意”。一次偶然的机会,经朋友介绍,他认识了诗人俞心樵。俞心樵1993年曾在杭州的大学里教课,他把杭州称作“世界上最美丽的城市之一”。
来源:都市快报 作者:文 王琼楠 编辑:郑海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