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干区采荷中学:让师生散发超越优秀的精气神
如果说“采荷”是江干和杭州教育的名片,采荷中学正在给这张名片打上更厚重的时代印记。
从学校创办起,首任校长何志英就把“优秀”作为起点,学校接连涌现中考第一名;第二任校长严国忠拓展了“优秀”的深度和维度,2005年采荷中学教育集团诞生;时至今日,用现任校长孙寅的话说,这种一以贯之的理念已经升华为“超越优秀”的教育价值观。
这里的师生和家长能让人很容易嗅到一种“范儿”:校内,它可能是乐学、会教、高效的课堂;家里,它是父母与孩子一起成长的育儿追求。
由表及里,由内而外。和谐则美,美美与共。当N种“范儿”集聚起来,就汇成了一个生命力教育场。而这个教育场里蕴藏的巨大能量,也赋予了这所初中名校超越优秀的多种可能。
任何超越自己的过往,其实都是在绸缪未来。“超越优秀”+N种“范儿”=?等式的答案,或许远不止我们所能看到的——教育本身就是一个无限期许的过程。
范儿
“老课新上”里的教师成长秘诀
采荷中学的教师团队中,有省特级教师、市教坛新秀、区名师,也有风华正茂的青年教师。他们的学科、年龄、相貌、身材各异,却都有一个共同的“范儿”:兼具学识、魅力和情商。
杭州市优秀班主任傅卯鸣,教龄31年,担任班主任20多年,现仍活跃在班主任阵营里,她班上的学生称她为“老顽童”,她自创“傅式”快乐班级管理法,让学生幸福、健康地成长;省春蚕奖获得者、副校长徐杰,大冷天里开一场讲座,能吸引500多家长远道赶来;亦师亦友的周丽枝,课余喜欢和学生分享趣事,还把她的学生称为“babies”;语文老师张丽,爽朗笑声深受学生喜爱,她永远在微笑教学中忙得不亦乐乎;市教坛新秀高国江的数学课深入浅出,亮亮的脑门昭示着教学智慧;圆头圆脸的科学老师祝钱,课堂上幽默诙谐,让学生在捧腹大笑间掌握定理和思维;区“最美教师”邱锋,每年收到很多毕业生来信,字里行间充满对老师的感激和敬意;无数年轻教师,在国家、省、市、区专业评比中崭露头角,目前已有四门学科获得全国优质课评比一等奖,其他获奖、课题立项是家常便饭……
很多慕名而来参观访问的兄弟学校代表,都会问校长孙寅:你们这儿的老师怎么这么厉害,尤其是新教师,成长这么快有啥秘诀?看了下面的例子,你就能略知一二。
学校有个教师专业节目叫赛课节。比赛涵盖了语文、数学、外语、科学、社会、体育、综合等各学科。赛课节搭台,中青年教师同台竞技。不久前的这届比赛,学校换了打法——主题是“老课新上”:参赛老师,在原有七年级教材基础上,结合现在八年级学生特点,通过改编、发散、知识点生长与迁移,最终达成原有知识基础上的升华和学生能力的全方位提高。
让优秀者深深影响身边的人,让人人优秀甚至超越优秀。每一场赛课,其实都是一次深度的教研,老教师温故知新,新教师耳濡目染,伴随着学生的飞速进步,老师们也一次次地完成了教法的革新,魅力值的提升。
范儿
“90后”“00后”重新定义自己的精神坐标
互联网上说“80后”是垮掉的一代。那么“90后”“00后”又是什么?
家长都说,现在的孩子太“早熟”。没错,千万别小看了初中生这个“圈子”,很多时候,某个笑话、某种好玩的东西,可能一夜之间就会在他们中间风靡,任凭家长在一旁目瞪口呆。
采荷中学给这些“90后”“00后”立下了这样的规矩:
七年级学生,不比基础比进步,不比聪明比勤奋,不比阔气比志气;八年级学生,特别能吃苦,特别守纪律,特别会赶超;九年级学生,做最规范的自己,做最勤奋的自己,做最优秀的自己。
这些规矩的影响力已经不再限于口号条文,它们作用在学习上也很有效——越来越多的学生学会了自主学习。比如八年级的刘恒羽、伍雯卉和小伙伴们,借用高校专业实验设备完成了《水利奇迹,你还好吗?——京杭大运河杭州段的寻访调查》,获得了市主题实践活动优秀调研报告评比一等奖。
一直以来,八(12)班的余涵菲觉得,学好数学只要提高思维能力,多做提高题就行了。然而,多次考试下来,她总是犯十分低级的错误,甚至是错在计算上。成绩一直上不去,余涵菲不甘心,跑到数学老师那。“慢慢来,不要急。现在的题目还不是特别难,要打好基础,不要一味地想着提高,培优题需要做,但基础内容要先掌握。”老师短短的话语,一下点醒了她。她不再盲目地困在难题中,而是听好每堂课,思考好每个问题。一次数学课上,老师反复讲了两三遍的题目还有同学没听懂。那时她以为老师不会再在这个问题上做个别解释,但她错了。下课时,老师一直在仔细向没听懂的同学解释,直到听懂为止。这件事让余涵菲内心很震撼:“老师教的不仅是知识,而是做人做事的方法和处事的态度!”
从规矩到习惯,从习惯到风气,从风气到自主。一场围绕着“90后”“00后”精神成长的讨论和实践,正在采荷中学悄然进行着。无论是学风构建、作业“限行”,还是坚持了20多年的长乐学农、“蔡永祥英雄中队”、“天马行空”等社团活动评选,都在润物无声般的熏陶着学生的所思、所想、所为。
现在的学生基本是“城里人”加“独生子”,大都会享受少劳作。在去年为期一周的“长乐户外实践活动”中,五天各种不同形式的劳动,让学生对劳动有了新的感受并掌握了一些劳动技能。他们走出了温馨的家庭、父母的呵护,到陌生环境里生活,能否习惯于不同往日的饮食起居,敢不敢大胆地参加集体行动,会不会热情地帮助别人……都是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五天来,学生并没有知难而怨而退,而是主动适应,努力进取,有意志、有韧劲,重塑了赶超他人挑战自我的勇气和信心。
范儿
焕发成就感 家长、孩子步调一致地“学”
“把孩子培养成什么样的公民?”这个命题十分严肃,也让我及我爱人肃然起敬!因学校,因老师!同时也为我的孩子高兴!因为学校的崇高定位,老师的崇高思索,使孩子一踏进中学就会有正确的方向、良好的起点。
上面这段话出自学校家庭教育指导站站长卢亚萍的信。面对初一新生,学校抛出了全新命题——公民教育,引发无数家长内心深处的共鸣。
没有良好的家校沟通合作,教育效果无法最大化。在不断摸索中,采荷中学完善了一个成长体系,面向学生同时也面向家长。一个最有力的数字是:超过80%的家长已经通读过了学校开出的家长必读书单。
“上周举行了期中质量检测,您孩子的成绩已经出来,不知您和您的孩子是如何对待这次检测、对待那些分数的?其实考多少分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如何对待分数……”
这是期中质量检测后,采荷中学心理辅导站给家长发的一封信的片段,学校希望和家长探讨如何看待考试和分数的问题,并介绍如何指导孩子在考后做好试卷的分析工作。
除了书信、成绩单、电话、电邮、QQ,采荷中学的老师们还用上了成长记录册、微信、家校通等新“武器”,而且做了二次创新使用。比如陈娜老师的“喜报”。根据学生进步的快慢、优点的大小,她发放喜报有两种方式:学生取得点滴进步,她会即时通过QQ留言、短信、电话等方式通告家长;针对班里涌现出的优秀学生,短信、留言不足以表达,她就会隆重地在班里召开颁奖活动,郑重其事地送出喜报。
陈娜说,喜报其实是一份希望和自信,激发了学生萌发于心的上进和勤奋,更重要的是焕发了家长的成就感,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更默契了,学生在学、家长也在步调一致地同步让自己进步。
学生家长中还有位“潮”爷爷——章爷爷。为了培养孙子自主学习的习惯,他让孙子再次阅读朱自清的《匆匆》,用时髦话说就是在探讨“时间去哪儿了”;他从网上、报纸上找到很多关于时间的内容,比如校园歌曲《童年》、古诗《明日歌》;他让孙子看美国总统的日程安排表,看每一分钟如何被精密计划和统筹安排。如今,小章能够自觉学习,章爷爷觉得自己的用心很值得。小章的班主任章丽娟说:“小章属于自主学习的‘牛娃’。到了初中,家长的角色要适当调整,要更多扮演引导孩子的角色。”
范儿
国际化办学
青春乐章里奏出世界旋律
采荷中学九(18)班的Selina(赵恬雯),已经参加德语校本课程项目(简称“德语项目”)快半年了。未来,她要面对陌生的环境、语言、风俗、饮食习惯,这些爸妈眼中的大问题,在她看来完全不是问题。
良好学习能力和超强自信,让Selina格外淡定。甚至她还能给你讲一个发生在身边的笑话段子——
一次,老师让我们描述一下自己或其他同学的外貌、喜欢穿的服装。大家差不多准备了20多分钟后,一个个轮流上场。等到金童时,她不紧不慢地、抑扬顿挫地读着自己的文章——Meine Freundin ist Lea . Sie ist ……(中文译为“死胖子”)还没等她读完,全班都笑翻了,有的捧腹大笑,有的边笑边拍桌子,有的笑出了眼泪。
被Selina称作“快乐而又充实的德语项目”是采荷中学的一次创举。2004年12月采中与德国巴伐利亚州布鲁克缪尔人文中学结成国际友好交流学校,双方组织教师、学生进行为期半个月的教学体验活动已持续了10年,并且已经把一些先进的管理方法引到了本校的自身建设中。
今年,采中还与德国皮埃尔·特鲁多国际高级文理中学签订了《缔结友好学校协议书》,为学生正式赴德就读高中走出了关键性的一步。在德中协会的牵线支持下,今年9月,采荷中学首批8名学生赶赴德国,开始了全新的交流学习生活。跟普通游学完全不同的是,被德国学校录取的采荷中学学生,能取得德国高中学籍,享受跟德国本地学生一样的待遇,并且还能在德国高中毕业后经推荐进入德国大学继续深造。
项目操作办法也与以往不同。采荷中学副校长潘汉军说,该项目采用自主报名的方式开班授课,凡自愿参加该项目的学生,向德中协会和学校提出申请,经双方考核批准同意,学德语时单独编班,“除了原有的义务教育规定课程,他们每周还要接受不少于20课时的德语学习。”
而项目更深层的意义在于,其打破了传统的单一升学模式,让学生不再面临中考是唯一出路的局面。在教育越来越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采荷中学在更高的起点上为学生提供多种可能性,为他们的未来人生奠基。